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6)
(180)清代中期苏州府城人口已达百万,岁食米300万石,加上郊区市镇食米及酿酒用米以低数200万石计,合计至少500万石。碾这些米,按照上述碾米工效,需碾米工人2.2万人。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总数更在此之上。 (181)在《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中,吴江县震泽镇上的织工施复(施润泽)原有一部机,后来“增上三四张机”。有了这五六部机后,“欲要添张机儿,怎奈家中窄隘,摆不下机床”,买下邻家的两间小房作为厂房。昼夜经营了近十年,“长了数千金家事”之后,又才买下一所大房舍,开办起一个有三四十部机的手工工场。 (182)嘉靖《吴邑志》卷14土产。 (183)朱国祯:《皇明大事记》卷4矿税。 (184)乾隆《元和县志》卷16。 (185)乾隆《长洲县志》卷10。 (186)苏州档案馆藏《吴县丝织业同业公会致总商会函》(转引自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 (187)例如珠宝玉器制作业到清代主要集中在阊门里专诸巷及天库前吊桥一带,即是一例。 (188)乾隆《元和县志》卷16风俗。 (189)乾隆二年《苏州府永禁虎邱开设染坊污染河道碑》(收于《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72页)。 (190)参阅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第72页。 (191)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的专业市场》(收于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虽然刘氏说的是江南而不仅限于苏州地区,但如后所述,苏州地区的情况也一样。 (192)前引道光《浒墅关志》卷11土产说:史称“席草之肆、席机之匠,惟浒墅有之”。亦即在浒墅镇,织草席已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生产。 (193)所谓工业的郊区化,指的是工业从中心市外迁至郊区。这种外迁,并非单纯地指市区工业直接搬到郊区,而是指市区工业衰退、郊区工业旺盛所代表的地域职能的转移。外迁郊区的工厂,可能是原市区工厂的搬迁,也可能是新建,或者是从外地迁来。工业外迁的原因,不仅有市区地价、环境等因素,而且有运输手段的变化。参阅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02-303页。 (194)例如,明清苏州府城工业的向外扩张虽然导致了郊区工业的旺盛,但却并未导致府城工业的衰退。 (195)例如市区工业部分外迁、郊区工业旺盛等。郊区市镇的工业,有的可能是原府城工业的搬迁(如碾米业),有的可能是新建(如木渎镇的酿酒业)。 (196)明清苏州城内地价高,因此房屋价格昂贵(当然也还有建筑材料价格高昂的因素。参阅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510页)。城内环境污染的问题,见前述染色业的情况。交通运输手段的便利,见前述苏州地区的水运情况。 (197)参阅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06-307页。 (198)参阅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127页。 (199)如果仅只是出于这个原因的话,那么最合理的方式应当是工业从府城内转移到城厢附郭,而非扩展到有一定间距的郊区市镇。 (200)吴承明已指出清代丝织业有从农村、乡镇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许涤新与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364页)。在苏州,就是逐渐转移到了府城内。 (201)这些工业产生的废料如谷壳、米糠、酒糟、油渣等,可以作其他用途(如饲料、肥料等),因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废料。但是这些用途都只有在农村才可以成为现实,因此对于城市地区而言,谷壳、米糠、酒糟、油渣等依然是无用的废料,需要运出处理。 (202)当然,酿造名酒要很高的工艺,但是酿造大众消费的一般酒则并不需要很高工艺,因此连许多农户也能在农闲时自行酿造。 (203)例如在铁器制作业中,生产一般小型铁工具,消耗原材料不多,产生废料也很少;而生产铁锅则需较多原材料,并产生较多废料。在纸张加工业和印刷业中,制作笺纸和烧纸、油纸等,印刷书籍与印制一般迷信用品等,彼此之间在工艺水平上也有相当的差距。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