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4)
第三,工业从城外转移到府城内。这类工业的代表是丝织业(200)。 如果进一步的分析的话,可以看到发生转移的工业有以下特点,即在发生转移的三类工业中,第一类工业(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在生产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料(201),并且生产工艺与产品附加价值一般而言都不很高(202)。第二类工业(铁器制作业、纸张加工业、印刷业等)在其内部包括了不同的部门,各个部门在原材料使用、废料产生、生产工艺水平、产品档次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203)。在这些工业中,转移到了城外的主要是那些消耗原材料与产生废料较多或工艺水平、产品档次较低的部分。第三类工业(丝织业等),则主要是生产工艺与产品附加价值都颇高、而消耗原料和产生废料都较少的工业(204)。 当然也要指出,有一些工业从未发生转移,典型的例子是珠宝玉器制作业与砖瓦石灰业。自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前者一直集中在府城内,而后者一直在某些郊区市镇上,彼此之间从未出现相互转移的情况。成衣业和草编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如果仔细地看,在未出现过转移的那些工业中,位于府城内者(如珠宝玉器制作业、成衣业)都是消耗原材料以及产生废料很少、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很高的王业(205);而位于郊区市镇者(如砖瓦石灰业、草编业)则是消耗原材料及产生废料较多、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的工业。 3、城市工业转移与产业地域分工 由上述情况可见,在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城市工业从府城内转移到了城外(城厢附郭与郊区市镇),同时但有一部分工业从城外转移到了城内。这种转移具有一定的规律,即那些消耗原材料以及产生废料都较少、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都较高的工业转移到府城内,而那些消耗原材料及产生废料较多、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的工业则转移到城厢附郭及郊区市镇上去。这种转移体现了一种工业的地域分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移?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产业分工的需要所致。 相对而言,府城内人口密集,空间有限,不仅工作场地紧缺、运送原材料与废料不便,而且生活费用也较高。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府城内也拥有一些有利工业发展的条件。例如不仅本地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206),而且可以吸引大量有专长的外地工匠(207),等等。这些优势使得府城比较适合于那些工艺水平与产品档次都较高的工业生产。与此相反,郊区市镇在获得原料并处理废料等方面拥有某种优势,而且由于生活费用较为低廉,可以吸引那些素质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因而比较适合于那些工艺水平与产品附加价值都较低的工业生产。城厢附郭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大致处于府城内和郊区市镇之间而更接近于府城内。因此,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来说,形成了府城内、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三个各有特点的地区。只有把各种工业土产配置在最有利于其发展的地方,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工业才能顺利发展。具体就苏州城市工业而言,就是依据消耗原材料以及产生废料的多少、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的高低,把城市工业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把较高层级的工业集中在府城内,中等层级的工业生产配置于城厢附郭,而将较低层级的工业生产转移到郊区市镇。 这种依照产业层级而进行的地域分工是明清苏州城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到了清代中期,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工业,基本上完全地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中等层级的棉布加工业,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厢附郭;而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工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内。在铁器制作业、纸张加工业、印刷业等工业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生产部门(如铁锅制作、烧纸与油纸制作及普通迷信用品印制等)转移到了城厢附郭,而处于较高层级的生产部门(如小型铁工具制作、笺纸制作、书籍印刷等)则仍然留在府城内。 经过这样的转移,留在府城内的工业主要是产业层级较高的工业。集中了这些工业的府城也因此而成为苏州城市工业的中心。城厢附郭的工业以产业层级处于中等的工业为主,而郊区市镇则集中了产业层级较低的工业,因此它分别成为苏州城市工业的中层与底层。在这种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的基础之上,三者形成了一个以府城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三者虽然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彼此之间却存在一种非常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较低层级的工业产品虽大多产于郊区市镇,但却主要是供府城消费(208);层级较高的工业产品虽主要产于府城,但原料却大多来自城厢附郭工业或郊区市镇工业(209)。由于这种密切的依存关系,郊区市镇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也日益削弱,日益成为府城的附庸。正因如此,苏州城市工业由府城内向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扩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10)。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