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李伯重 参加讨论

明清苏州郊区市镇的发展也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在位置方面,从前面关于市镇人口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有户口数字记载的光福、周庄、枫桥、唯亭、浒墅、甫里6个大镇中(都是清代的情况),距离府城在40里以上的有2个(光福、周庄),30-40里的有2个(唯亭、甫里),30里以内的只有1个(枫桥)。此外的章练塘镇更远在80里外。这表明了距离府城较近的市镇,由于府城强大的吸引作用,因此其规模扩大的幅度可能不如距离府城较远的市镇大。距离府城最近的枫桥,到了清代中期已与府城连成一片,有成为城厢附郭的趋势。在其独立性日渐丧失的同时,枫桥也日渐形成了其主导职能即稻米贸易。其他工商业较为发达的专业市镇(包括浒墅、甫里、虎邱、甫里、枫桥、浒墅、月城、横金、木渎、唯亭、黄埭等),也大部分集中在距离府城40里以内的“里圈”范围内,其主导职能对府城亦具有较大依附性。与此相反,距离府城最远的章练塘镇则不仅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且其固有的各种职能也保持较为完全。由此而言,大部分郊区市镇都应视为卫星城市。
    导致这些市镇变成府城的卫星城市的原因颇为复杂,并不仅是因为这些市镇与府城之间空间距离近迩和交通运输便利。如果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密切的经济联系,那么即使近在咫尺,也依然是各自独立的“城”与“镇”。如果明清苏州城市变化真的是朝着一个由府城和郊区市镇共同组成的特大城市的方向发展,那么府城与郊区市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必定不断加强,使得二者在经济上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二)工业发展导致了郊区市镇的“卫星城市化”
    由于工业是明清苏州城市经济的首要部门,因此府城工业与郊区市镇工业之间关系当然也就是府城与郊区市镇之间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很清楚,如果郊区市镇工业和府城工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较高水平的分工的基础之上,那么府城和郊区市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就很强固,从而郊区市镇也就不再是独立的城市,而是以府城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的卫星城市。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府城的工业经历了一个由城内向城厢附郭扩展的过程(典型的例子是棉布加工业)。这一点,大概不会有多少争议。但是苏州郊区市镇工业的发展是否也是府城工业扩展所致,则还需论证。郊区市镇的主要工业是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印刷业等,从宋代江南的一般情况来看,很可能是位于苏州府城内(198)。明代前中期未见郊区市镇有这些工业的记载,因此可推知可能仍然在府城内。直到明代后期,这些工业中才有部分扩展到府城近郊。但是到了清代,不再见到府城内有关于这些工业的记载,而关于这些工业在郊区市镇上欣欣向荣的记述则颇为常见。因此这些工业是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内由府城转移到郊区市镇的,应无可置疑。然而仅只指出这一点,还不能说明郊区市镇工业与府城工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府城工业转移到郊区市镇之后,也可能使得郊区市镇因此而形成独立的工业地区。因此,要更深入地了解苏州府城与郊区市镇之间的关系,还必需弄清以下问题:府城工业向郊区市镇的转移有哪些方式?究竟是哪些工业从府城工业转移到郊区市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移?这种转移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等等。
    1、城市工业向外扩展的方式
    府城工业向郊区市镇的转移,表现了城市工业的向外扩展。而城市工业向外扩展的基本方式有二,一是“平面转移”的方式,另一则是“立体扩散”的方式。所谓“平面转移”,指的是因城内空间有限而不得不将需要扩大生产规模的工业部门,整个地或部分地搬迁到城外;而所谓“立体扩散”,则指以产业分工为基础,城中保留一部分最符合当地条件的工业,而将不符这些条件的工业转移到城外。
    从明清苏州的情况来看,工业由府城内转移到城厢附郭很大程度上属于“平面转移”。例如府城的印刷业,明代后期集中在阊门一带,清代则扩展到了阊门外,因此间门外的山塘街成为重要的年画印刷中心。更典型的例子是棉布加工业。由于这项工业的生产规模在清代迅速扩大,到雍正时已拥有数以百计的踹染坊和数以万计的踹染工匠,而此时城内已经没有足以容纳这一工业发展的空间了。因此这项工业就逐渐向阊门外转移,从而才有较大发展。但是工业从城内向城郊的这种“平面转移”是有限度的。要是城市工业的扩展仅是遵循这种方式,那么随着工业从城内不断地转移到城厢附郭,城厢附郭的工业地区也必然随之不断地膨胀,从而形成一个包括府城内和城厢附郭在内的巨无霸城市。然而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府城(城内与城厢附郭)人口数量仅扩大了1倍,而郊区市镇则扩大了9倍,因此府城扩张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平面转移”并非苏州府城工业向外扩展的唯一的方式。
    苏州府城工业的“立体扩散”,主要表现为府城工业向郊区市镇扩展。工业从府城扩展到郊区市镇,并不都是单纯地因为城内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199)。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立体扩散”的特点,需要对于苏州城市工业的地域转移情况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2、向外转移的城市工业的种类及特点
    从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的变化来看,城市工业的转移并非只是从府城内向城外(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转移,而且也有相反的情况。大致来说,工业的转移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工业从府城内完全地转移到城外。这类工业包括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
    第二,工业从府城内部分地转移到城外。这类工业包括铁器制作业、纸张加工业、印刷业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