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 程兆奇 参加讨论

但当时太后决意已坚,此类指责,加上范纯仁的立场,终于使范纯仁遭到了贬黜(知颖昌府)。和他同向太后力争的王存被罢知蔡州(太后说:“王存殊无执守。”(注:《宋宰辅编年录》卷九元祐四年六月甲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584页。)衔恨很深)。王存等是六月出贬的,五月中丞李常等已被罢职。李常因主张“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注:《宋史》卷三四四《李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册,第10931页。)。被贬知邓州。中书舍人彭汝砺因为连续上书,又以“罗织”(注:《宋史》卷三四六《彭汝砺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册,第10975页。)的理由封还词头,被贬知徐州。侍御使盛陶则因为主张“注释诗语,近于捃摭,不可以长告讦之风”(注:《宋史》卷三四七《盛陶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册,第11006页。)。贬知汝州。此外,曾肇、翟思、赵挺之、王彭年等都坐不举劾而罢去。
    由车盖亭诗兴起如此大狱,高太后起了关键作用,但党同伐异的风气也有很大的责任。司马光等旧党人物重掌大权,没有汲取熙丰时的惨痛教训,缺乏容人之量,刻薄之气相激相荡,终使睚眦之隙亦成千钧之仇,为以后更严厉地清算不同政见者埋下了伏笔。
    “洛蜀党议”
    元祐初新党势力尽斥后,被旧史称为“君子”的元祐诸臣,又因理念以至风格、趣味之不同,分裂为洛蜀朔三党(注: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三谓:“当时有洛党、川党、蜀党之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王应麟《小学绀珠》卷六《名臣》下《元祐三党》“川党”作“蜀党”。(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玉海》附录,第114页上。)。三党名称,由其领袖籍贯而来。洛党领袖为程颐,朱光庭、贾易等为羽翼。蜀党领袖为苏轼,吕陶等为羽翼。朔党以刘挚、王岩叟、刘安世为领袖,羽翼甚众。
    洛党的政见,与王安石多有异同。他们也像王安石那样,主张以理想来改造现实,他们所本的理想也是所谓“王道”的典范唐虞三代。不仅在理想方面,在具体主张方面也是这样。比如王安石以为:“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注:《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册,第3617页。)程颢则以为:“今师学废而道德不一,……秀民不养于学校而人才多废。”(注:《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册,第453页。)在这一点上,两者的看法完全一致。程颢曾上神宗书,其中有关井田、兵归于农、帝王必立师傅等等的主张,也多与王安石一致。熙宁二年程颢参与考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就是因为有相同认识的基础。
    洛党与王安石也有不同,比如王安石特重法,而洛党偏重人。程子曾说:“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务,人才不足,虽有良法,无与行之矣。”(注:《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政篇》,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册,第1210页。)这是两者显著的不同处。
    蜀党对政事的看法较洛党柔软,言事论理不执于一端,所以他们并不强调某种理念,也不认为某种制度独胜。而两党领袖的趣味、性格尤其表现出不同。比如洛党领袖程颐“不欲为闲言语”,援古句“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说作诗是浪费生命,所谓“可惜一生心用在五个字上”(注: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程正叔不欲为闲言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蜀党领袖苏轼则极好词采,以为”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注:何遠:《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页。)。程颐严肃有余,完全没有幽默感,苏轼则是在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显才华的大才子,性格中“活泼”的成分也较多。
    朔党不同于洛党之处,在于朔党多为实务派官员,所以较重经验。王安石与洛党都喜欢讲唐虞,讲三代,讲“王霸之辨”。而朔党不讲三代那样玄远的理想,而注重王安石与洛党看不起的汉唐经验,主张通过权衡汉唐的利弊,来进行逐步的改良。激进派对这样的“实际”主张不以为然,以为这样的主张行之于平稳治世,也许是得策,但用之于大变革时期未免缓不济急。就如程颢对司马光自比“人参、甘草”所说:“病未甚时可用也,病甚则非所能及。”(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洛阳议论》,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110页。)(司马光在元祐时尽反熙丰,“人参甘草”成了“烈药”)。
    洛蜀朔三党,不同处本来很多,只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走到了一起。维护新法的王安石一派被驱除出朝廷,他们便不能相安于一朝,所谓“既交恶,其党迭相攻”(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元祐二年八月辛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819页。)。
    程颐在治平、元丰间,屡为大臣所荐,皆不起。神宗殁后,司马光、吕公著又力荐,这样程颐才在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出任为崇政殿说书。他一上任即上疏,要哲宗“延名德端方之士,与之居处,使之熏染成性”(注:《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一札子》,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册,第537页。)。程颐自期极高,曾说“虽使孔子复生为陛下陈说不过如此”(注:左谏议大夫孔文仲后劾奏,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元祐二年八月辛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819页。因此语为程颐对哲宗所言,无法诬指,必有其事。孔文仲在此奏中所说,颇可见程颐在经筵情况,如“因藉一事,泛滥援引,借无根之语,以摇撼圣听,推难考之迹,以眩惑渊虑。上德未有嗜好,而常启以无近酒色,上意未有信向,而常开以勿用小人”等等。)。每次进讲,都十分严肃,不遗余力地灌输大义。有一次哲宗偶折柳枝,他敛容道:“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附录朱熹《伊川先生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42页。)据说哲宗看到这位严师是有些畏惧的。程颐以为:“人君惟道德亦高则亦尊”(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七元祐二年三月辛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758页。);而要提高人君的道德,就要重视经筵讲席,在程颐的眼里,“天下重位惟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注:《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三札子》贴黄,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册,第540页。)。经筵地位既然如此重要,经筵本身就要有相应的尊严。所以程颐以太祖、真宗时讲官坐讲的故事,要求在崇政殿坐讲,“特令坐讲,不惟义理为顺,所以养主上尊儒重道之心”(注:《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三札子》,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册,第53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