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 程兆奇 参加讨论

苏轼在程颐任说书稍后的九月为翰林学士。据说神宗深赏苏轼的文章,叹为奇才,只是未及进用。苏轼在翰林,也常常以言语文章规切时政。但苏轼与程颐理念、趣味颇不同。如苏轼以程颐在经筵所用古礼,就批评说是不近人情。不仅“深疾之”,而且“每加玩侮”。会司马光死,百官正有庆礼,结束后准备前往吊唁。程颐援旧礼反对,说:“‘方行吉礼,不可吊丧。’子由不从,曰:‘只有哭则不歌,何尝有歌则不哭?”(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七元祐元年九月壬戌引吕大吕《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册,第3819页。同书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不作苏辙,而作“坐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713页。)“苏轼遂戏程颐云:‘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众皆大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713页。)据说这就是洛蜀两党交恶的导火线。从此两党视同仇雠,你来我往,攻讦不已。
    不久洛党就等来了一个发难的机会。学士院试馆职由苏轼出题,其中有这样二句:
    今朝廷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媮;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夫使忠厚而不媮,励精而不刻,亦必有道矣。昔汉文宽仁长者,至于朝廷之间,耻于人过,而不闻其有怠废不举之病。宣帝综合名实,至于文学理法之士,咸精其能,而不闻其有督责过甚之失。(注:《苏轼文集》卷七《试馆职策问三首·师仁祖之忠厚法神考之励精》,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210页。)
    程颐门人左正言朱光庭、右司谏贾易等立即劾苏轼谤讪。朱光庭说:“今来学士院考试不识大体,以仁祖难名之圣德,神考有为之善志,反以媮刻为议论;独称汉文宣帝之全美,以谓仁祖神考不足以师法,不忠莫大焉。”要求“正考试官之罪”。书上后,下诏“放罪”,没有追究苏轼。朱光庭复再上书,除力言“轼罪不当放”,还说出了他劾苏轼的背后理由:“轼尝骂司马光及程颐。”(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711页。)
    苏轼因此上书自辩,说他在策问中所说“媮”与“刻”,“专指今之百官有司及监司守令不能奉行,恐致此病”,与二帝毫不相干。至于引及文、宣,不过是“为文引证之常,亦无比拟二帝之意”。另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策问原有三首,一、二两首为邓温伯所拟,苏轼拟的是第三首,而第三首是经进呈后才选中的!因此苏轼说:“蒙御笔点用第三首,臣之愚意岂逃圣鉴?”既经“圣鉴”,还能有误么?话说到这一步,已出了道理的范围,但有“御笔点用”在前,确也不易入苏轼于罪。所以又“诏追回放罪指挥”。并说可将苏轼“召至都堂说谕,不须更有弹奏”(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711页。)。
    对此,朔党的王岩叟等人大不以为然,王岩叟上书说:
    今复闻续有指挥,追回放罪敕旨,物论疑骇,不审陛下知其意不可恕,而遂欲正典刑以示天下耶?反以无过而收已行之命耶?欲正典刑则善矣,反以为无过而收之则未安也。(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712页。)
    王岩叟对苏轼的自辩更是严词批驳,他认为这种题目藏意很深,“泛读一过,安能遽晓?”所以“禁中点出,于陛下未为有失”。但如果“判然知之,而不正其罪,则失在陛下”(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712页。)。
    事至如此,不论朝廷如何为苏轼开脱,“不当置祖宗于议论之间”,却是谁也不便反驳的有力理由。苏轼有此软档,必只能处于下风。所以蜀党的殿中侍御使吕陶上书,并不多辨苏轼的策题,而将笔墨集中于指责朱光庭的公报私仇。吕陶说:“今士大夫皆曰程颐与朱光庭有亲,而苏轼尝戏薄程颐,所以光庭为程颐报怨而屡攻苏轼。”(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713页。)
    从当时整个情况看,“言者多与程颐善”,而宰执则较倾向苏轼。所以右司谏贾易在批驳吕陶时又“语侵(文)彦博及范纯仁”,以为“吕陶党助轼兄弟,文彦博实主之”(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元祐二年八月辛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819页。)。贾易的态度触怒太后,因被罢知怀州。程颐也同时被罢出管勾西京国子监。
    程颐被罢经筵,是由于御史中丞胡宗愈等上书“深斥颐短”,但关键则是左谏议大夫孔文仲的一篇上奏。这篇上奏的中心是说程颐是个“人品纤汙,天资巧”的小人。这篇上奏的说服力,主要是孔文仲和程颐的具体交往。孔文仲说:程颐“偏谒贵臣,历造台谏”,四处钻营,“臣居京师近二年,颐未尝过门,臣比除台谏官,颐即来访”,“鼓腾利口,间谍群臣”,孔文仲以为决不能让“如颐者秽滓班列,变乱白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元祐二年八月辛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册,第3819-3820页。)。
    苏轼稍后也因受攻击,自请出知杭州。后苏轼召回为翰林承旨,贾易亦召回为侍御使,贾易复劾苏轼“诽怨先帝,无人臣礼”(注:《宋史》卷三五五《贾易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册,第11175页。)。太后不满,贾易再被罢知宣州,苏轼亦因宰相吕大防请两罢,而出知颍州。
    不仅洛蜀两党势同水火,其时“党见”已弥漫于朝野。不论朔党的刘挚等人,还是号称“不植党朋”(注:《宋史》卷三四○《吕大防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册,第10843页。)的吕大防、“不立党”(注:《邵氏闻见录》卷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的范祖禹等人,都已无所逃于“党见”的天地之间,先后被以各种“理由”罢职窜逐(吕大防、范祖禹等都死于贬所)。时人感叹道:
    是时既退元丰大臣于散地,皆衔怨刺骨,阴伺间隙,而诸贤者不悟,自分党相毁。至绍圣初,章惇为相,同以为元祐党,尽窜岭海之外,可哀也!(注:《邵氏闻见录》卷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