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项措施次第实施后,至元二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罢侯置守,推行迁转法,省并州县(注:《元史》卷六《世祖纪三》,至元二年闰五月诏:“诸路州郡府,若自古名郡,户数繁庶,且当冲要者,不须改并。其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各投下者,并入所隶州城。”),并在各路建置总管府以治理地方行政。新的路总管府主要职责是“管领民讼差税”(注: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五《为运司并入总管府选添官吏事状》。)。后来陆续将军户、驿站等事交由总管府兼领。至元八年,“罢诸路转运司入总管府”(注:《元史》卷八《世祖纪五》。)原转运司“所管酒税、醋税、仓库、院务、工匠、造作、鹰坊、打捕、金银铜铁、丹粉、锡禄、茶场、窑冶、盐竹等课并奥鲁诸军,尽行并入各路总管府,通行节制管领”(注: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五《为运司并入总管府选添官吏事状》,《四部丛刊初编》本。)。十年十二月,近侍伯都以路总管府权力过大为由,建议恢复转运司。中书右丞相安童指出,“今之管民官,循例迁转,保无邪谋,另立官府,于民未便”(注:《元史》卷八《世祖纪五》。)。忽必烈同意安童的意见。不久元军大举攻宋,一度复置转运司,但十四年四月再度撤销,事入总管府。至此,地方各路行政、财赋、司法等均归总管府负责,形成新的路总管府制度。元人所说的“各路设总管府以治民,万户府以统军”,大体上反映了元初北方地区的政治形势。(注:郑玉:《师山集》卷六《珊竹公遗爱碑》,道光善道堂修补本。) 二、各地路总管府的建立 元代各地总管府的建置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元史·百官志》称,“诸路总管府,至元初置”。作为路级行政机构的总管府,首先推行于北方各地,南宋灭亡后又在南方实行新的路总管府制,并且也把这一制度推行到边疆地区。 (一)北方诸路总管府的建立 在路总管府制的形成过程中,北方地区相继建置了总管府。部分政区如中都(大都)、太原、平阳、北京、西京、京兆、延安、中兴、兴平等路,稍作调整,辖区变化不大。因行政需要新建了一些路级政区。 京畿及河北地区,开平、抚州相继建置上都路、隆兴路总管府;邢州、洺州、怀州先后置顺德、洺磁、怀孟等路。大世侯张柔辖区顺天路,几经调整后于至元十二年改称保定路。原史氏辖区真定路,调整后领“中山、冀、晋、赵、深、蠡府一州五土地人民”,并单独作为拖雷家族分地(注:《元文类》卷一九《真定路先圣庙碑》。)。蒙哥之子玉龙答失分地卫州,至元三年置卫辉路(注:《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一《塔必公神道碑铭并序》云,“至元三祀,诏以卫封皇侄玉隆答失为采邑,升州而路……由是,卫以三州五县列河朔剧镇”。);宗王旭烈兀分地彰德,于至元二年设置彰德总管府(注:《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大名、河间等路亦先后进行调整,建置总管府。 山东地区,原世侯辖区东平、济南、益都等路先后被分割。济南路,旧领淄、陵二州,为世侯张荣的辖区。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莱路,陵州割入河间路。又割临邑县隶河间路,长清县入泰安州,禹城县隶曹州,齐河县入德州,割淄州之邹平县来属”,经过分割,济南变为散府,其辖区仅存历城、章丘、邹平、济阳四县。后于至元十五年六月,“升济南府为济南路”(注:《元史》卷一○《世祖纪七》。)。东平路,旧为严氏辖地,领州县五十四,至元初年,“析而为十”,从中分出东昌(博州)、济宁(济州)二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经过析分,东平成为散府,直到至元九年,“改下路总管府”。益都系世侯李璮故地,至元初从中割出登州、莱州及宁海州等地。 河南、河西地区,也陆续建置了新的总管府。南京路原领二十州,中统初从中分出河南府路,后又经过至元年间的调整,演变为一路(汴梁)三府(南阳、汝宁、归德)分领诸州。巩昌总帅府旧领府、州二十七,原为汪氏所领,经过调整领府四,州十五。甘州、肃州也先后设置总管府(注:《元史》卷六《世祖纪三》至元五年二月条称,“析甘州路之肃州自为一路”,而《地理志》则谓至元七年升路。)。沙州,原隶肃州路,至元十七年,升沙州路总管府,领瓜州。据《元史·地理志》记,“沙州去肃州千五百里,内附贫民欲乞粮沙州,必须白之肃州,然后给与,朝廷以其不便,故升沙州为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