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罗玉明张旺清 西安事变中,何应钦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在部分国民党元老和部分黄埔将领的支持下,出任“讨逆军”总司令,力主武力讨伐西安。对此,史学界几乎众口一辞地认为,何应钦这样做,是为了炸死蒋介石或借张、杨之手杀掉蒋介石,取蒋而代之。如何评价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的行为,不仅涉及到对何应钦本人的评价,而且也涉及到其他有关问题和有关人员的评价。 应该说,何应钦与其他主战派的目的是一样的,也是为了营救蒋介石。12月13日,他在致龙云的电文中认为,应“先设法营救委座出险并镇压变乱”。这里说得很明白,营救蒋介石与镇压事变同步进行,12月24日,何应钦再电龙云,称:“中央决策已确定,目前急要之事,乃在委座早日回京主持大计”,“否则,旷持日久,众论纷纷,于营救委座与整饬纲纪两均无益”。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在12月18日蒋鼎文携带蒋介石的停战手令回南京后,何应钦发表讲话,表示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并声称:“如张逆藉此希图缓兵,不在此期内送委座回京,则本人自当严厉执行原定计划,彻底扫荡”。这说明,蒋介石虽然被执,何应钦仍奉蒋为领袖,仍在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也充分说明,何应钦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救蒋,而不是取蒋而代之。 既然何应钦主战与主和派的目的一样,两者在事变中自然而然起到了互相配合的作用。何应钦出兵讨伐,造成大军压境,威临西安之势,对西安起了一种威慑作用,这种威慑引起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内部的意见分歧,使张学良因担心引起内战,希望早日结束事变,从而促成了张学良在12月25日匆忙送蒋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主战派出兵讨伐,配合了主和派的活动,客观上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虽然再次萌发了取蒋而代之的野心,但还没有达到利欲熏心的程度;他虽然利用蒋介石被扣,南京政权出现真空的机会,掌握了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权,但却无法造成自己的权力核心地位;他出兵讨伐只是执行了国民党中央的集体决议,而不是任凭自己肆无忌惮;他出兵讨伐的目的与主和派并无二致,从而实际上配合了主和派的活动,促成了西安事变的顺利解决。 (摘自《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 何香凝怒斥陈璧君王光远 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何香凝和陈璧君也先后回到广州。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在此之前,陈炯明就将廖仲恺诱骗到石龙,加以扣押。当时陈璧君正在香港,得知孙中山蒙难、廖仲恺被押的消息,立即与伍朝枢等人商议,决定收买绿林好汉去劫狱。她托人带信告诉何香凝这一计划。何表示:关押廖仲恺之处警卫森严,很难救出,因而拒绝了陈璧君的劫狱计划。 不久,陈璧君亲自由香港来到广州,住在沙面维多利亚大酒店,她请朱执信夫人通知何香凝前来商议,何仍极力反对劫狱。当晚,何香凝也住在这个旅馆里,看到报上登载梁鸿楷的第1师发生兵变,有一部分人投降了陈炯明的消息,何香凝忧郁地说:“糟糕,看来这次北伐又要失败了。”本来这是一句为时局担忧的话,陈璧君立即反驳说:“北伐军一定不会失败”。何说:“如果像现在这样,是会失败的。”陈璧君却跳起来说:“你想北伐军失败,仲恺可以出来罢了。”何说:“我怎么亏心,也不会希望孙先生死而仲恺出来呀。”陈璧君仍和她争论不休,何香凝气愤已极,一耳光打在陈璧君脸上。陈璧君为人奸狡,有时气壮如牛,有时胆小如鼠,挨了何香凝一耳光,她也不气,也不吵,却连声赔不是。天亮后就偷偷回香港去了。这是她二人之间第一次发生的芥蒂。 1924年11月,汪精卫、陈璧君随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在北京病重,何香凝得知后也赶到北京,和陈璧君一起帮助宋庆龄照料孙中山。她二人都是孙中山遗嘱的见证人。孙中山逝世后,她二人又都是女子组执绋人。 1925年7月1日,广州革命政府成立,汪精卫当了国民政府主席,陈璧君就成了第一夫人。她觉得自己身价百倍,架子十足,每次吐痰都要叫佣人或秘书捧着痰盂,甚至有时叫来访的客人给她捧痰盂。一次,何香凝来访,她要吐痰,忘记了来者是准,竟然命令何香凝给她捧痰盂。何香凝立即从沙发上站起来,两眼怒视,狠狠地教训了她一顿,说:“你是什么东西,竟要我给你捧痰盂?我年岁比你大,资历比你深,我完全可以命令你。”边说边指着痰盂说:“陈璧君,我要吐痰了,你为我捧痰盂来”。陈璧君发现是何香凝,连忙道歉然后连气带哭的离去。 (摘自《团结报》1998年8月27日第三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