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胡适政治思想中的美国情结(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学术探索》 项锷 参加讨论

项英:工人阶级的英雄人物李传华
    项英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的一个职员家庭,小学毕业即进纺织厂学徒、当工人。五四运动后,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在武汉组织工人俱乐部,192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这时起到1941年43岁时牺牲,项英的一生是矢志革命的一生,是战争不息的一生。项英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领导、发展中国早期的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初期,党把发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项英在白色恐怖下,受命从事工人运动和党的工作,为工人的翻身解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二,参与领导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壮大工农政权和工农红军。1930年8月,项英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同年12月,他奉调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在一起,为推进根据地的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党的工作、群众工作殚精竭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三,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革命武装力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临危受命,担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率部策应红军主力突围转移,尔后又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
    第四,组建和指挥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抗战新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按照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改编为新四军。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由项英、陈毅等组成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均由项英任书记,领导新四军工作。
    项英同志在漫漫的革命征程中,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志、情怀、品德、作风。这是党的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是一笔能够昭示后人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
    (摘自《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4期)
    胡耀邦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孟凡
    1977年-1982年,我先后任中央党校校刊编辑室副主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在胡耀邦同志领导下,分管《理论动态》的工作,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情况比较熟悉。
    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系列的文章。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在耀邦同志的直接指导下,按照总设计,“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打歼灭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耀邦同志一时处境艰难,已不可能实现他组织第二篇重点文章的设想,更不能在《人民日报》上继续以“特约评论员”发表文章。他采取曲折方法处理,在吴江同志把他所写(孙长江协助)《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的文章,同时送给《解放军报》和耀邦时,他不仅同意文章的观点,而且派他的秘书梁金泉送罗瑞卿同志,他说:“有办法了,去找罗大将,罗大将说要发,在那里发,分量就很不一样了,罗大将在党内威望高,影响大,理论上强,现在我们这个(刊物)不行了。”(沈宝祥访梁金泉记录,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1年9月25日,耀邦同志同文艺界领导人座谈时曾谈到这件事,他说:“第一篇文章做了很多修改,第二篇文章是党校同志写的,我没有参加,由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定稿,罗就此稿至少和我通了六次电话。”耀邦同志说他没有参加,实际上却参加了,此文的发表是他和罗瑞卿同志共同商量过的。《原则》一文的发表是针对所谓“砍旗”的指责的一次正面回答,这也是耀邦同志在罗大将的支持下所进行的一次“曲折”斗争的胜利。“原则”一文《解放军报》以本报评论员文章名义发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也在同一天刊登,新华社发了通稿,反映强烈,起到“重型炮弹”的作用。另一篇文章是《‘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韩树英撰写),《理论动态》第73期(1978年7月15日)发表,《光明日报》7月23日转载。这篇文章触及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一个最敏感的问题:毛泽东思想能不能一分为二?发表后反映强烈,认为是“实”文的姊妹篇,有不少人因为说毛泽东思想可以“一分为二”而被打成反革命的人也得到平反。这篇耀邦同志从初稿到定稿都倾注了不少精力,题目也改动过三次。第三篇文章是《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动态》第84期(1978年9月10日发表,王聚武撰稿),《人民日报》于9月25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刊登,《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于9月26日全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许多地方报纸也相继转载。这篇文章主要是把真理标准的讨论扩展到实际工作领域,强调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关系到哲学战线,而且关系到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这篇文章从选题的酝酿到撰写、讨论、定稿先后经历了一个多月。耀邦与理论动态组先后作过三次谈话,对初稿、二稿都做了修改和写了批语,9月4日对初稿的批语是“总的说很不错,改了一点,还要加一段,长点没有关系。”定稿后,排出清样送审后,又写了批语:“改了一点,我认为是近一个月来最后的一篇,请再斟酌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有三次变动,耀邦同志最初出的题目是“一切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经过讨论最后才确定用《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