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中法文化关系述论(1860-1900)(3)
二、冲突中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法国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尽管有很大的阻力,仍然持续地发展,法国天主教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让中国人对法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全国范围看,到19世纪末,在华天主教各修会的传教士共800多人,教徒发展到约70万人。[13]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地区的信徒人数在持续增长,少数地区中间人数减少,幅度也不大。直隶、山东、广东等省,增长速度尤快,而广东、贵州两省是受中法战争直接影响的地区,更说明教会的工作成效。四川、直隶、江南传教区是法国天主教影响深远的地区,到1899年,教徒数量更是占了全国的约1/3。 尽管和全国人口总数相比,教徒的比例不算高,中间亦有不少并非虔诚的信徒,但考虑到距天主教弛禁才半个多世纪,允许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才40年,这个数字也不能算小。教案并未能阻碍传教事业的脚步。而且,研究表明,义和团运动之前,虽然教案数量在总体上是上升的,但在局部,包括在直隶、广东、江西、江苏、福建、贵州、山西、台湾、河南、云南、安徽、陕西等12省是逐期减少的。[4](p.24)这里有法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和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实施的因素,也有天主教逐渐和当事民众,当地风俗协调的因素。以直隶正定府代牧区为例,[14]该地区教会由于注意对传教方式的调整,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在1891年,当地主教终止了为人垢病的“协助诉讼”,加强对信徒和中国教士进行宗教培训和普通教育,向正定府的经济循环中注入资金,与法国公使保持距离,取得了当地政府、商人和教外民众的好感和信任。在义和团运动中,正定府教会遭受的损失较其它地区小很多。既存研究还未能提供更多象正定府教区这样教会和当地社会较好融合的例子,因此还不能从全国范围对这种趋势作准确的估计,但值得我们注意。 此外,还有少量的中国信徒对天主教神学有很深的研究,几位优秀的代表还走出了宗教的樊篱,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奔走、奋斗,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就是突出的代表。 这一时期,除传教外,法国在华教育文化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起,教会学校逐步从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1875年,天主教会有学校450所,学校有约14000人[15]。这些学校以小学为主。70年代末以后,教会(包括新教)小学急剧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同时学校层次也在提升,出现了教会中学。中学主要集中在上海,除徐汇中学外,又创办了徐汇女中、圣方济中学和中法学校。徐汇女中成为上海天主教第一所女子中学有一个过程。该校开办于1869年,但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小的6岁,大的有20岁,既非中学,又非小学。1898年,才有了校名“崇德女校”,学生毕业后一般成为修女。直至1912年该校正式成为中学。圣方济中学1874年创办。1881年始有中国学生。1884年由于学生增多,迁入新校舍。1895年,耶稣会把学校领导权让于主母会时,学生已达204人。中法学校1886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设立,目的是为了向居住在租界内的中国学生传授法语,该校由耶稣会神父主持校务,还有几名中国教师。此外,还有1894年开办的善导学堂。 在科学、新闻传播事业上,耶稣会控制的江南传教区的工作最为显著。19世纪40年代耶稣会重来中国之初,是计划走利玛窦式的传教路线的,曾拟定了一份江南教区科学文化计划。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重现老耶稣会的荣光,但仍有相当的成就。 1872年,成立“江南科学委员会,工作计划有4项;天文台、博物院、中国历史地理及国情研究,中文杂志。1873年,徐家汇天文台创建,从1882年起,每天向上海报界提供“当天天气情况和明天的预测情况”。1889年,因业务扩大,建立新台。1868年,徐家汇博物院创立,主要搜集长江流域动植物标本,这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883年,该院以系统陈列开放,大厅两层,免费进入。创办中文杂志也是江南传教计划的重要部分。1879年3月,《益闻录》创刊,最初为半月刊,当年即改为周刊。1898年和《格致新闻》合为《格致益闻汇报》。该刊是继1868年新教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和1872年创办的《申报》之后的第三家中文报刊。《益闻录》内容“始以谕旨”,“终以地舆天文算术诸说”,“其间附以道学说、时事论,暨一切新闻传记文启诗词等作”。[16]“道学论”内容是神父们关于教义教规的文章,从中可见他们对天主教的认识和信仰,“时事论”是关于时事的文章,包括对天主教在当时中国社会遭到排斥的辩护。1887年《圣心报》月刊问世,是上海天主教历史最长的刊物,内容和《益闻录》类似。这些报刊虽然以传教证道为主要宗旨,但也涉及到了科学文化和社会问题,在早期中文报刊史上也有地位。 《益闻录》和《格致益闻汇报》是由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出版,该馆创建于1860年,除宗教读物和上两种刊物外,也出版一些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书籍,主要的有:《形性学要》、《西学关键》、《几何探要》、《透物电光机图说》、《轮舶溯源》、《五洲图考》、《坤舆撮要问答》、《舆地入门》、《舆学续编》、《公额(案即刚果)小志》等,内容涉及重学、水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几何学、地理学等各个方面。 土山湾印刷所也有发展,1874年引进了活体铅字,成了上海和各地天主教会经书的主要供应地。在宗教之外也出现了一些中法文化的交流,为20世纪初年中法文化的初步融合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