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济上放松对爱尔兰的控制 放松对爱尔兰经济上的限制,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也是爱尔兰斗争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国内工商业的压力,英国政府在这方面出尔反尔,反而引起爱尔兰的不满。 1778年4月8日,在诺斯的支持下,下院通过了5项决议, 取消了航海制度强加给爱尔兰的大部分负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工业城市立即作出了剧烈反应,对此英国政府只好改弦更张,将上述商业方面的让步几乎全部取消[9](p.584)。小皮特当政后,想彻底解决爱尔兰问题。他认为1782~1783年的解决办法不彻底,因为它没有规定帝国内部的全面控制权,甚至没有解决爱尔兰在帝国内部的贸易权问题。为此,1784年2月小皮特派遣拉特兰公爵(Duke of Ruttland)担任爱尔兰总督,委派托马斯·奥德(Thomas Orde)担任爱尔兰事务大臣。1785年托马斯·奥德在爱尔兰议会提出建议,主张两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并允许爱尔兰参加帝国的全部贸易,交换条件是:当爱尔兰的年收入超过66.5万英镑时,要献出部分余额资助帝国海军[2](p.621)。 爱尔兰议会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由于国内商业界的反对,小皮特不得不缩小了对爱尔兰的让步范围,禁止爱尔兰在南非和南美之间地区进行贸易,并规定爱尔兰不通过大不列颠就不得进口印度货物。这个修改了的协议无法为爱尔兰议会所接受,因为接受这个协议,不列颠议会就会彻底控制帝国贸易,垄断同印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同海外殖民地的通商,爱尔兰就只能被死死地限定在不列颠帝国内部进行贸易,并且还不准爱尔兰与英格兰进行贸易。 三、措施实施的效果及影响 18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及人道主义运动的发展,英国人对殖民地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认为,殖民地是母国的负担,主张放弃贸易垄断;同时他还提出按纳税比例来确定殖民地代表在英国议会中的人数。埃德蒙·伯克则反对殖民地实行高压政策,主张用血肉、感情的纽带维护帝国对殖民地的统治[10]。英国这时对爱尔兰天主教的态度也变得宽容。这个大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殖民理论,成了英国化解爱尔兰冲突的思想渊源。 但是,18世纪末期英国化解冲突的措施并不成功,尤其是英爱合并,反而成为19世纪爱尔兰冲突的根源。 首先,英国并没有平等地对待爱尔兰人。 《合并法案》使爱尔兰与英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合并,爱尔兰教会成了英格兰爱尔兰联合教会的一部分。但是爱尔兰并没有像苏格兰、威尔士那样与英国融为一体,爱尔兰仍保留了代总督、都柏林官僚体系、独立的法院、地方监狱制度以及各种官僚机构。当局处理爱尔兰商业时,仍然沿用过去的方法。经常悬置的宪法,伴随着高压和战时法律,都表明英国没有将爱尔兰看成是英国的一个部分[3](p.35) 。 其次,英国方面也没有实践对天主教多数派许下的诺言,这就使合并一开始就大失人心。 英爱合并后很长一段时间,英国政府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没有采取宽容政策。直到1829年2月,英国议会才通过《解放天主教法案》, 法案虽然允许天主教徒竞选议员、担任政府公职,但是却将选民的财产资格大大提高,由原来的40先令提高到10英镑,从而大大减少了选民数量,爱尔兰天主教徒选民人数由原来的23万人减少到1.4万人[10](p.288)。 以后40年的历史表明,英国国王、内阁和政党不是反对爱尔兰正当的愿望,就是玩弄党派手段不去满足爱尔兰正当的愿望。英国方面曾许下诺言,包括彻底解放天主教徒,给天主教教士提供国家薪金以及解决什一税问题等等,因而天主教徒都怀着极大希望。但是英国对爱尔兰始终存在偏见,认为爱尔兰人“无用、幼稚、容易激动”,这种偏见加上自高自大、漠不关心的态度,渗透到了对爱尔兰政策的制定当中。由于乔治三世顽固地坚持他是一个“国教宪法统治的国教国家的国教国王”,皮特首相无法尽快兑现解放天主教的承诺[3](p.36)。这些诺言要经过好长时间才得到兑现。那些为爱尔兰立法的英国政治家们对爱尔兰的了解比起对欧洲大陆或者遥远的海外帝国人民的了解要少得多。事实上,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中很少有人到爱尔兰参观过。本杰明·迪斯雷利从未跨过爱尔兰海,格莱斯顿只到过爱尔兰一次,在警察的开路下旅游两周。这种局面难免会对英国制定爱尔兰政策产生很大影响。实践证明,英爱合并是一项失败的政策。由于合并不是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而是在欺骗、高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合并没有在英爱双方之间建立起挚爱和信任。它不但没有解决爱尔兰问题,反而使原有的矛盾激化,使爱尔兰人民对英国的政权和力量产生了强烈的恐惧与不信任感[8](p.471)。对英国及爱尔兰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英爱合并是以后爱尔兰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19世纪的事态发展,《合并法案》产生的不利后果越来越明显。而且,合并还加重了爱尔兰的负担。根据合并条约,两国国库应于1817年合并。1793年爱尔兰的国债仅为225万英镑,可是到1817年合并时国债竟然高达1.13亿英镑,因为爱尔兰必须把起义动乱时代的一切费用作为单方面债务承担下来,而且还要担负在大战期间它应该提供的经费[2](p.677)。这对于贫穷的爱尔兰来说,无疑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英爱合并使得英国与爱尔兰之间业已存在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 爱尔兰拥有450万人口,一半以上人民生活贫困,但是尽管如此, 他们仍为自己古老的民族传统而自豪。英爱合并不久,爱尔兰的政治家们就发起了取消合并运动。由于政治制度越来越民主,爱尔兰的国教徒成了合并的主要支持者,他们想以此来防止自己被民族主义的天主教多数派所淹没[4](p.94)。爱尔兰政治从此变得更不稳定,争取自治成了19世纪爱尔兰政治斗争的主要任务。英国在爱尔兰的试验也以失败而告终。 收稿日期:2005-03-15 【参考文献】 [1] James Lydon, The Making of Irelan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London, 1998. [2] [爱尔兰]艾德蒙·柯蒂斯。爱尔兰史(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 [3] Lawrence J. Mccaffrey, Ireland from Colony to Nation State, London, 1979. [4] John O'Beirne Ranelagh, A Short History of Ire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 D. B. Horn and Mary Ransome, 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714~1783, London and New York, 1996. [6] Thomas E·Hachey, The Irish Experience, A Concise History, NewYork, 1996. [7] P. J. Marshall,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The Eighteen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 Samuel Smiles, History of Ireland and the Irsh People Under theGovernment of England,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7. [9] A. Goodwin,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ume VII, The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10] James Lydon, The Making of Irelan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London, 199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