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2)
下面还可以举几个明显的例子。 “哥,你听的么,京都驾几时起?” “未里,且早里。把田禾都收割了,八月初头起。” “今年钱钞艰难,京都也没甚买卖,遭是我不去。往回二千里田地,到那里住三个月,纳房钱空费了。” “说的是,不去倒快活,省多少盘缠”(13)。 这段对话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京都”“驾”起,前往何处?为什么要在“八月初头”?为什么要等“田禾都收割了”?“往回二千里地”又何所指?但只要我们了解元代的两都制度,这段话就很容易理解了。这里的“京都”,指的元代上都开平(“京都”很可能是后来改的),在今内蒙正蓝旗境内。在大都与上都之间,有四条交通路线,来回约二千里左右(14)。元朝皇帝每年三月前后便由大都出发,前往上都避暑,八、九月间再由上都返回大都。上都是元朝的夏都。皇帝一行,动在万人以上,随行马匹及其他牲畜甚多,沿途骚扰极大。有的皇帝为了表示关心百姓,便下令在秋收以后再返回大都,以免损坏农作物。如元英宗时,“左右以寒甚,请还京师。帝曰:‘兵以牛马为重,民以稼穑为本。朕迟留,盖欲马得刍牧,民得刈获,一举两得,何计乎寒!’”(15)这就是为什么“把田禾都收割了,八月初头起”的原因。皇帝一行到上都,许多商人也随之而往,这段对话实际上是两个大都商人的口气。 《朴通事谚解》卷上记,“午门外”“两个舍人操马”。其中之一“白绒毡袜上,拴着一付鸦青段子满刺娇护膝。”注文中说:“《质问》云:‘以莲花、荷叶、耦、鸳鸯、蜂、蝶之形,或用五色绒绣,或用彩色画于段帛上,谓之满刺娇。’今按,新、旧原本皆作‘池’,今详文义作‘刺’是。‘池’与‘刺’音相近而讹。”(第52-53页)注文作者显然从刺绣来理解,以为应作“满刺娇”,其实不然。元代中期诗人柯九思曾在宫中任职,他的《宫词一十五首》是脍炙人口之作,其中一首云:“观莲太液汎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16)天历是元文宗的年号。时代略晚于柯九思的诗人张昱有《宫中词》,其一是:“鸳鸯鸂鶒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著御大明朝。”(17)其意与柯九思诗相同。由以上二诗可知“满池娇”是一种宫廷中服装图案的名称,描写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因而得名。宫廷中所好必然影响到宫廷之外,首先是上层贵族、官僚。《朴通事谚解》记述的“操马”“舍人”,无疑是贵族官僚子弟,他们最容易效法宫廷的生活方式。因此,正确的是“池”不是“刺”,《朴通事》的“原本”是对的,《谚解》本改“池”为“刺”是错的。 《朴通事谚解》卷上记,有人得到“开诏”的差使,旁人问:“往哪个地面里去?”回答道:“往永平、大宁、辽阳、开元、沈阳等处开去。”(第29-30页)这是几个相互毗邻的地区,位于大都的东北方向,元设大宁、辽阳、开元、沈阳诸路,属辽阳行省;设永平路,直属中书省。永平路治卢龙(今河北卢龙),明改永平府。大宁路治大宁(今内蒙宁城境内),明初一度改大宁府,后废。辽阳路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初废,改设辽东都司。开元路治在今吉林农安,明初废。沈阳路治今辽宁沈阳,明废,改设沈阳中卫。元代辽阳行省管辖的地区在明代有很大的变化,将永平、大宁、辽阳、开元、沈阳并提,只能是元代的事情。 《朴通事谚解》卷上还有一段文字记“西湖景”(第122-128页)。其中说:“西湖是从玉泉里流下来,深浅长短不可量。湖心中有圣旨里盖来的两座琉璃阁,远望高接云霄,近看时远侵碧汉。”“两阁中间有三叉石桥,栏干都是白玉石,桥上丁字街中间正面上有官里坐的地白玉玲珑龙床,西壁厢有太子坐的地石床,东壁也有石床,前面放一个玉石玲珑卓儿。北岸上有一座大寺,内外大小佛殿、影堂、串廊,两壁钟楼、金堂、禅堂、斋堂、碑殿。诸般殿舍且不索说,笔舌难穷”。这里提到的“玉泉”,就是今天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而位于玉泉山脚的西湖,就是今天昆明湖的前身,只是范围有较大的变化。西湖北岸上的大寺叫做大承天护圣寺,建成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由于它位于西湖之畔,民间便称之为西湖寺,这个名称后来亦见之于官方文献。大承天护圣寺有“二阁在水中坻,东曰园通,有观音大士像;西曰寿仁,上所御也”(18)。这二阁就是《朴通事》中所说湖心中的两座琉璃阁,富丽堂皇,为两湖增添了景色。元顺帝至正年间,“承天护圣寺火,有旨更作,(李稷)乃上言:‘水旱频仍,公私俱乏,不宜妄举大役’。议遂寝。”(19)显然,这次火灾使护圣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明代,承天护圣寺改称功德寺,有关文献中,再没有提到湖心双阁。有的记载说:“功德寺旧名护圣,前有古台三,相传元主游乐更衣处,或曰:此看花钓鱼台也。”(20)这三处古台无疑就是双阁和双阁中间石桥的遗迹,两阁应毁于元末火灾之中。《朴通事》中所描写的,是大承天护圣寺落成后、火灾发生前的西湖景致。 从以上所述来看,《朴通事》所载,以元朝史实和典章制度为其内容,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从满池娇出现和大承天护圣寺的完成年代,可以断定此书上限不能早于元文宗至顺三年。朱德熙先生根据书中所记高丽僧人步虚的事迹(详见第三部分),认为“当作于至正六年(1346年)以后、元亡(1368年)以前的二十余年之间”。也是言之成理的。总之,我们可以断定《朴通事》成书于十四世纪中叶。《老乞大》一书,重点是记载商业活动,此书开头,记述高丽商人来中国,途中有人对他们说:“从年时天旱田禾不收,饥荒的上头,生出歹人来”。并举出两个拦路打劫的例子(第47-48页)。同书又记,商人们在一处投宿时,客店主人说:“如今官司好生严谨,省会人家不得安下面生歹人。”“新近这里有一个人家,则为教几个客人宿来,那客人去了的后头事发,那人们却是达达人家走出来的。因此将那人家连累,官司见着落跟寻逃走的。似这般带累人家,怎么敢留你宿!”(第88-90页)“达达”即蒙古,“达达人家走出来的”指从蒙古人家中逃出来的奴隶(驱口)。政府保护使长(奴隶主人)对奴隶的所有权,逮捕逃奴,“官司见着落跟寻逃走的”即指此。这正是元代社会特有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足以说明其成书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