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陈高华 参加讨论

在上述各类物品中,纺织品最为重要。高丽本土出产的纺织品,历来以麻布为主,丝织品主要从中国输入。无论贵族或平民,都争相服用中国的丝织品。忠让王三年(1391年),有人上书说:“我朝只用土宜细苧麻布,而能多历年所,上下饶足。今也无贵无贱,争贸异土之物,路多帝服之奴,巷遍后饰之婢。愿自今士庶工商贱隶,一禁纱罗绫缎之服,金银珠玉之饰,以弛奢风,以严贵贱。”(42)同年五月,又有人上疏说:“今无赖之徒,皆利远方之物货,不事本业。……愿自今大小臣僚,皆毋得衣纱罗缎子,敦尚俭素,以绝商贩。”(43)这时在中国元朝已亡,明朝建立,在朝鲜半岛高丽亦已处于灭亡的前夕,社会奢靡成风。但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决非一朝一夕突然发生。可以认为,高丽王朝末期,贵贱上下穿着中国丝织品成为风尚,这些丝织品部分来自元朝政府(后来是明朝政府)的赠与,但更多则应是商人贩来。因此,《老乞大谚解》中所记商人购买缎子,正是实际情况的反映。《朴通事谚解》中亦有两处买缎子的记述。卷上一段记购买缎子时双方讨价还价。货主说:“舍人敢不识好物么?道地的好胸背。”买方说:“你谩不的我。我又不是生达达、回回。生达达、回回如今也都会了,你怎么谩的我高丽人。”(第131页)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丝织品买卖是很熟悉的,富有经验的,因而在讨价还价中充满了自信。
    棉花的普遍种植和棉织业在中国的兴起,都是元代的事。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在江、淮以南各地设置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44)。大德三年(1299年),在大都的国家仓库“每年收受各处行省木绵布匹不下五十余万。”(45)民间织造进入流通过程的木绵布匹一定为数更多。棉花种籽在十四世纪六十年代由夕益渐传入高丽,后经郑天益试种成功,并且制作了纺织棉花的工具,棉布生产才开始在高丽发展起来,这已是元朝灭亡以后的事了(46)。可以说,有元一代,高丽还不能生产棉布。因而,商人将这种新兴的纺织品由中国贩运到高丽,必然是受到欢迎并有利可图的。《老乞大谚解》记载商人购买的物品中,便有“粗木绵一百匹”。事实上,一直到明初,朱元璋还支出大量棉布来和买高丽马匹。
    《老乞大谚解》所记高丽商人购买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有“秤三十连,等子十连,那秤、等子都是官做的,秤竿、秤锤、毫星、秤钩子都有”。秤是检测物品轻重的衡器,等子是用来检测珍细物品(如金、银)轻重的小型衡器。金、元之际,中国北方度量衡制度混乱,忽必烈以藩王身分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时,谋士刘秉忠建议;“宜令权量度均为一法,使锱铢圭撮尺寸皆平,以存信去诈。”(47)忽必烈登基称帝后,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器具的措施。高丽忠烈王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高丽国王致书元中书省说:“小邦秤制异于上国,前者蒙赐一十六斤秤一连、十斤半等子一槃、三斤二两等子一介用之,中外未可用遍,乞更赐秤子、等子各五百。”(48)可知高丽已采用元朝的衡器。因此,《老乞大谚解》记述商人购买来的秤和等子,也就可以理解了。元朝政府规定,度量衡器由政府统一制造,“行铺之家凡用斛斗秤尺,须要行使印烙官降法物”(49)。这就是《老乞大谚解》中购买衡器时强调“那秤、等子都是官做的”原因所在。只有官做的,才是合法的、标准的。采用相同的衡器有利于两国的经济交流,这是不言而喻的。顺便可以提及的是,宋、金秤制有十五斤秤(以十五斤为一秤)和十六斤秤(以十六斤为一秤)两种,“秤”因此又成为重量的一种计算单位。元代秤法如何,史无明文,说法不一(50)。但从上引《高丽史》记载来看,元代官方确定的标准显然是十六斤秤。高丽史料有很多可补我国宋辽金元历史文献之不足,此亦一例。
    
    元朝与高丽的文化交流是多方面的,比起前代来,有很大的发展。韩国学术界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最近出版的张东翼教授《高丽后期外交史研究》一书,对此有很好的论述(51)。在《老》、《朴》两书中,元与高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反映,可以和其他文献记载相印证。这里想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高丽僧侣在中国的求法讲经活动,一是中国书籍的输往高丽。
    在古代,僧侣对于中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作过重大的贡献,这是人所周知的。在唐与新罗、百济,以及宋、辽、金与高丽的文化交流中,佛教僧侣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元与高丽之间,佛教僧侣仍然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朴通事谚解》的一些记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朴通事谚解》卷上的一则记事说:“南城永宁寺里听说佛法去来。一个见性得道的高丽和尚,法名唤步虚,到江南地面石屋法名的和尚根底,拜他为师傅,得转衣钵。回来到这永宁寺里,皇帝圣旨里开场说法里。”“说几个日头?”“说三日三宿,从今日起后日罢散,诸国人民一切善男善女,不知其数,发大慈悲,都往那里听佛法去。”(第133-135页)按,高丽和尚步虚和中国和尚石屋均实有其人,朱德熙先生曾引用《朴通事谚解》的有关注文和佛教史乘《吴都法乘·石屋和尚塔铭》加以论证。该塔铭记临济宗僧人石屋清珙生平,其中述及弟子“高丽人”愚太古师事石屋的情况。愚太古即步虚。关于步虚的详细记载,是高丽著名文学家李穑所作《明高丽太古寺园证国师碑》,见《海东金石苑》卷八。此外在郑麟趾的《高丽史》中亦有提及。据碑文记载,“国师讳普愚,号大古,俗姓洪氏。……至正丙戌(六年,1346年),师年四十六,游燕都。……至湖州霞雾山,见石屋珙禅师,具陈所得,且献《大古庵歌》,石屋深器之。……遂以袈裟表信曰:‘老僧今日展脚住矣’。屋临济十八代孙也。……回至燕都,道誉腾播,天子闻之,请开堂于永宁寺,赐金襕袈裟、沉香拂子,皇后、皇太子降香币,王公士女奔走礼拜。”此后回到高丽,备受国王尊奉。《高丽史》记载说:“普虚号太古,历诸方入江南,自言传衣钵于石屋和尚。”(52)又说:“普愚即普虚。”(53)《朴通事谚解》中的步虚,与普虚(普愚)实系一人。高丽恭愍王封普愚为王师,与他“行师弟礼”,其声势显赫一时。步虚说法的永宁寺,位于大都南城。南城是金中都旧址,元代新建的大都城称为北城。永宁寺的具体位置“在殊胜寺北东”,而殊胜寺则“在光泰门近南”(54)。南城光泰门靠近后来的宣武门,永宁寺应在宣武门附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