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我眼中的“阎王殿”(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炎黄春秋》 秦川 参加讨论

张际春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张际春,也是一个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待人接物和蔼可亲的谦谦君子,早年教过书,参加过湘南起义。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学员开学典礼上,他以“抗大”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提名我做主席团成员。我当时感到十分意外,毕竟我是从白区到延安来的同志中最年轻的。解放后我在中宣部宣传处时,他就分管我们处,经常参加处里的会议,不过仍让我主持。每当我们的议论有什么不当之处,他就轻轻地哼一声提请注意,但从来不当场劈头盖脸批评一顿。
    有一次我起草一份关于农村宣传工作的文件,被部务会议否决,心里很不舒服。张际春过来对我说:“文件的缺点是没有很好地研究农村合作化后的新形势,不过有一段话你写得还是不错的,就是县委书记要管宣传工作。”开完会,他又转送我两罐茶叶。在他身边工作,总是让你很舒心、很温暖。
    1955年以后,政治运动升级,文艺界先后出了胡风问题、丁陈问题。张际春主管干部工作,以他在军队中“妈妈同志”的心态和实事求是、严肃审慎的作风处理得比较稳当,能减码时决不加码。比如,在有关丁玲问题的几次会上,他的讲话实事求是,不扣大帽子,不主张开除丁玲党籍。部内清查胡风问题,没有搞大运动。宣传处有位女干事的丈夫是“胡风分子”,以后就见不到此人了。完全没有想到,四十多年后,1997年春节,她竟然跑到我家里来拜年。我问她,这几十年你关在什么地方?她说:“关什么,就在中宣部下属单位,谁关我?”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恐怕是张际春等“阎王”的温情主义起了作用。
    党的“八大”前,我以中宣部的名义起草国庆节口号,根据毛泽东的讲话,不再提“毛主席万岁”,我也就没有加上这个口号。报告呈送上去后,有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看电影时,张际春走过来悄悄告诉我,小平同志讲了,关于口号问题,你们犯了一个大错误,但他再也没说什么。日后,在清算我的“右倾”错误时,中宣部也没有一位领导提出这个问题。尽管康生恶狠狠地说过“十个极右派也不换一个秦川”,但张际春作为分管干部工作的常务副部长,从来没有参与对我的批判。
    张际春很尊重老同志,比如每次到资深的李卓然副部长家里去,一见面总要行个毕恭毕敬的军礼。但他也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不怕得罪人,陆定一曾经想调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到北京大学当副校长,张际春主持的部务会议没有通过。他的意见是“共产党员不一定都能当校长”。后来尽管陆定一拍着桌子发了一顿脾气,他仍坚持这个原则。
    “文革”批斗后,他的吉姆车被取消了,只好坐公共汽车上班。但他毕竟没有挤车的经验,被车门夹住,摔断了腿,不久就去世了,听龚育之同志提起,在“五七干校”的“牛棚”中,际春同志还说过一句十分沉痛的话:“我是宁愿割头,不愿流血!”这是千百年来“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坚贞气节。他的儿子在1989年“六四”后去了美国。女儿下乡到了井冈山,至今还留在那里,听说生活很艰难。一代人杰,晚年寂寞,身后黯淡,令人唏嘘不已。
    李卓然
    在中宣部的几位部长中,我跟李卓然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从1939年至1949年在西北局宣传部相识,1952年后又在中宣部共事了。他是一个背着历史问题的包袱、有谜一样身世的人。作为红军五军团政委,他在长征中做后卫,打过很多硬仗,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然而,自长征结束后就凄然告别了戎马生涯,渐渐被人遗忘。李卓然是西路军政治负责人。西路军接党中央和军委命令西进遭到彻底失败。陈云、滕代远代表党中央到新疆迎接他们,听取了李卓然的详细汇报,表示理解。李卓然回到延安后,有人认为西路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他,他不能接受,沉默下来。所以,尽管他资历极深,早在1921年就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加入“少共”,1923年入党;尽管他是军事科班出身,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时与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是同学;但终于不能继续留做军事工作。
    在延安,他先后做过总政宣传部长、边区中央局宣传部长、西北局宣传部长。他对人和气,作风民主,从不疾言厉色。1941年在西北局时,他带着我和柯华(解放后曾任驻英大使)两名干事,到宜川县的固临镇做农村调查。仅有的一匹马,起初是李卓然骑,后来柯华闹肚子,就让给了柯华。我们白天与贫农、中农、富农、村干部、小学教员、老秀才、“二流子”等各色人等谈天说地,晚上就睡在一个土炕上,把衣服翻过来用小扫帚扫虱子。就这样编写出《固临调查》一书,陈云读了书稿非常高兴,而且在稿样出来后亲自为我们查点数字的错误。前些日子,有些年轻人读到这本旧书,大有感慨地说:“毕竟是老布尔什维克,敢于承认土改后农村并非万事大吉。比如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扶助中农奔小康的问题,村干部素质和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问题,你们都及早地看出来了。”这是指李卓然在书中得出的调查结论。
    起初,我们对李卓然并不太了解。他的性格不是那么鲜明,但比较随和,经常与我们一起玩乒乓球,甚至一起脱光了衣服在延河里洗澡。一次,延河发大水,我起早在河边拣了一盆小鱼。他上班后找不到我,发了很大的火,同志们都为我担心。我把鱼盆端到他窑洞前,斗胆建议:“油煎了,很好吃。”他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说:“真拿你没办法,弄点油煎吧。”这就是他的风格,特别喜欢年轻人,处处爱护年轻人。有一次我为西北局党刊《团结》做校对,粗心到李卓然文章的署名排成了“卑然”也没有察觉。他发现后站在山头上呼叫:“秦川在哪里,真是乱弹琴!”当我跑上去站在他面前时,他指着刊物气得说话都不连贯了:“你看看,卓然,卑然,你看……”但也没有因此给我什么处分。在康生一手操纵的延安“抢救运动”中,整死人的单位不在少数。他领导的西北局宣传部,白区来的大学生、地下党多达几十人,但最终没有一个人挨整。直到解放后我因“右倾”问题被批判时,他也没有上纲上线,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秦川这个人是一贯的调皮。”
    在延安时,我一心想到前方去,曾经在一座小山包上与他进行过动情的辩论。他只是冷静地问我一句:“假如敌人来进攻这座山头,你知道怎么布兵吗?”现在想来,当时他自己的内心恐怕也不会平静。宣传部的工作并不紧张,也就是起草文件、下厂下乡讲话一类琐事。劝我安心后方工作的他,想来会不会也常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慨叹呢?
    到了1942年延安整风时,我们这些年轻人才多少知道一点李卓然那惊涛骇浪般的过去。西路军包括五军团、九军团和四方面军主力,曾经有2.1万人之众,是红军中的“正规军”, 最后到达新疆时只剩下三百余人。说起这段历史,他的态度十分沉痛,似乎又有些委屈。1939年,他写下《十五年与一年》的个人总结,认为自己入党16年,有15年是执行正确路线的,西征那1年算是犯了错误。在整风中, 人们也没有怎么与他过不去。
    1949年北平和谈,周恩来指名让他参加。后来,他去了东北,任东北局宣传部长、东北行政区副主席,解放后,先是接替少奇同志担任马列学院(中央党校的前身)院长,后到中宣部做副部长。他在中宣部任上依然没有多大作为,很少发表个人意见。“文革”中,周总理保了他,所以在中宣部的几位“阎王”中下场算是比较好的,只不过头发都白了。从延安时期起,他就患有高血压,头上一直戴着个什么治疗的东西。解放后,他家里一直挂着毛主席画像,他心中可能一直在向毛主席谈西路军问题。八几年时,近九十高龄的他孤身躺在北京医院的病榻上。我告诉了胡启立,第二天胡启立就带着一束鲜花去看望他,跟着习仲勋、宋平等人也去了。他拉着习仲勋的手不放,说:“别走,再说一会儿。”1993年临终前,他对西路军的失败还耿耿于怀,说:“毛主席当时一直没有告诉我要跟他北上。这个情况,陈云同志来新疆接我时,我说过。回延安后,也曾经与少奇同志睡在一个窑洞里谈过一个通宵。”
    去年,在一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电视片中,有关遵义会议那一段,终于播出了李卓然的画像,还有他拥护毛泽东的简短发言。这位曾经饱蘸青春的热血书写历史的红军将领,终于在去世三年后得到了他生前未能盼来的历史的公正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