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轴心国逐步升级的对外侵略扩张,直接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了粉碎法西斯侵略势力,彻底摧毁法西斯军国主义战争机器,苏联、英国和美国经过长期努力,终于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这是世界进步力量的重大胜利,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军国主义奠定了军事、政治和经济基础。 由于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各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不同,以及对建立战后世界和平体制所持的看法不同,在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苏、英、美三国围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的穿梭外交和反复争论,就是这些矛盾的集中反映。 战后三十多年来,各国历史学家对第二战场问题很感兴趣,发表了不少著作。这不仅因为它是战时三大国关系中不断出现的争论“主题”,①而且也是当今史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苏联历史学家指责西方盟国,特别是英国,背弃了自己的诺言,拒绝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②“在争取第二战场的三年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是最顽固的反对者”。③丘吉尔对苏联的指责愤愤不平,认为这种指责纯属“流言蜚语”,是一种“虚妄的臆测”。④有些西方历史学家过分地强调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客观困难,千方百计地为西方大国的政策辩解,掩饰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真正的政治原因。一种基本的说法是,西方盟国在1941-1943年据说还不具备横渡英吉利海峡顺利实施对西欧的进攻所必需的兵力和运输工具。 我们透过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著作,耐心读完各方不同的评论,不禁要问;既然苏、英、美三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都有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的强烈愿望和决心,为什么在击败希特勒德国的问题上不能同心协力?为什么偏偏在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上各执一端、长期争论不休?显然,这决不是单纯的军事战略问题,而是表现在军事方面的复杂的政治问题。本文试图就1941年苏、英两国围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进行的频繁外交活动,探讨1941年没有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主要原因。 一 第二战场问题,首先是苏联和英国政府之间讨论的主题,因为美国还没有正式参战。第二战场是怎样提出来的?苏联人为什么迫切要求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分析苏联和英国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和争论的原因之前,弄清这两个问题是极端必要的。 关于英国军队在欧洲大陆开展积极军事行动的问题,最初是苏联驻伦敦大使N·M·迈斯基与战时内阁成员、英国很有声望的政治活动家比弗布鲁克勋爵在1941年6月27日的会谈时提出的,而不是“由英国政治家们首先提出来的。”⑤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突然袭击。 在关系到国家胜败、民族存亡的严重时刻,身居伦敦的迈斯基接连几天得不到莫斯科的任何指示和信息。他坐卧不安,焦急万分。且不说德国人大吹大擂他们的胜利,在英国国防部也流传着各种令人不安的消息。当时英国国防部有人说,“德国人象快刀切牛油似地通过俄国”、“六个星期后,希特勒就能主宰俄国了……”。⑥到了第五天,6月27日,迈斯基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既不请示莫斯科,也顾不得外交惯例, 直接向比弗布鲁克提出由英国军队在欧洲大陆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以减轻苏联军队承受的压力的建议。为了争取比弗布鲁克的同情和支持,迈斯基大谈特谈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对英国本身的好处。 比弗布鲁克勋爵从感情上支持迈斯基的要求,但内心却充满疑团,主要是担心苏联与法国一样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听过迈斯基激动人心的一番话后,比弗布鲁克答应向英国政府提出这一要求,并认为“现在必须有第二战场”。⑦他还告诉苏联大使:德国在法国的空军几乎全部撤走,在那里只留下为数不多的“梅塞施密特-109”飞机和完全没有作战经验的飞行员。⑧这就是说, 比弗布鲁克不但认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于是,苏、英两国政府围绕这一问题开始了频繁的外交接触和磋商。 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给丘吉尔首相的第一封私人信件中,正式提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如果说,迈斯基向比弗布鲁克提出在法国北部开辟新战场的出发点,是希望用英国的兵力拖住法西斯军队的后腿,从而减轻苏联所承受的压力,并使希特勒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那么,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目的要明确得多,要求也迫切得多。当时苏联的处境极其困难,遭受的损失极其严重。到9月底,德军中路攻入莫斯科州,南路打到罗斯托夫。 列宁格勒已被包围,基辅已被占领。苏联西部地区的重工业基地完全陷入敌手。被德国占领的地区中,生产的煤占全国的63%,铁-68%,钢-58%,小麦-38%,糖-84%,牲畜-60%。根据德方的统计,苏军伤亡或被俘达250万人。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斯大林毫不掩饰地对丘吉尔说,如果不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将会遭到失败。因此,苏联历史学家认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是测验盟国是否有诚意、是否采取实际步骤切实援助同法西斯侵略者进行斗争的苏联的试金石”。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