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虽不同于法国,但也不存在有祸水东引的政策。对法苏结盟及东方公约,英国是不欢迎的,但其意在于抑法而并非反苏。这一点,是其时的苏联政府也不讳言的:“英国政府一贯对东方公约不怀好意。……东方公约将不可避免地加强法国在东方的各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法国本身的安全,将使法国的国际威望与日俱增”。④显然的是,和二十年代的均势政策如出一辙,英对德绥靖是旨在玩弄法德制衡、居间操纵的把戏。因此,当法国为换取英国支持,将德法军备平等及缔结东方公约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时,英国便改变了态度。1935年2 月英法发表联合声明共同提出缔结东方公约的建议,4月英法意又重申这一主张, 英国更特地向反对缔约的德、波表明了支持东方集体安全的立场。 硬说英国绥靖德国旨在反对苏联,是毫无史实根据的。恰好相反,大量事实表明,英国倒是反对牺牲苏联以利于德国扩张,因为这势必意味加强潜在敌国又破坏欧洲均势,而维护均势则正是英国的传统政策与利益所在。1933年提出的麦克唐纳计划,虽竭力主张削减法国陆军以实现法德军备平等,但同时又主张苏联作为陆上大国,可以在陆军方面对德国拥有三比二的优势。1935年西蒙·艾登出访德国,希特勒曾就向东方扩张一事进行试探,艾登当即表示“强烈反对”,原因是“这不仅是卑劣行径,而且下一次就要轮到我们头上了”。稍后英、苏更在莫斯科发表联合声明,宣称“两国政府之间在国际关系的任何主要问题上均无利害冲突;……双方认识到,任何一方的完整与繁荣均有利于另一方”。1936年英国又提出备忘录,要求国“承认并打算尊重欧洲现有的领土和状况”,须将它声称要与西方国家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延伸到我们认为危险的地区:苏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⑤未提波兰,只是因为前此德波已签订过互不侵犯协定。 显然的是,在绥靖实施的第一阶段上,虽然德意羽毛尚未丰满另又没有勾结起来,未能构成为对英法霸权的严重威胁,但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不存在有联合德意、反对苏联的意图与实践。既然如此,在第二阶段上,当德意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侵略意图日趋明显,英法、德意的倾轧已上升为欧洲主要矛盾之际,又有何理由与依据断言英法推行祸水东引政策,以加强德意的势力与地盘,协助德意攫取大陆霸权? 二 据说,在签订慕尼黑协定、保障东欧小国安全等问题上,英法“为它们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仇恨所决定”,始终“推行一条纵容法西斯国家”,“唆使它们去反对苏联”的路线。⑥事情果真如此吗? 首先,将慕尼黑事件说成是祸水东引的典型就很值得商榷。德国并吞苏台德,从地理上说是南下而不是东进,就战略言则是为西向作准备。除了要瓦解、瘫痪小协约国体制及法苏、法捷同盟外,如德总参指令所指出的那样,也是为要“消灭捷克斯洛伐克对我军在西线作战后方存在的威胁”。为德国既定战略所决定,慕尼黑协定的危害性,首先在于损害了法国的,而不是苏联的战略利益。英法权势人物也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例如在1938年4月达拉弟的声明中,就明确指出:“德国占领中欧,很可能掉过头来转向西方”。⑦也因此,当时的法国较诸苏、英表现出更为紧迫的危机感,而且一度倾向于作出更为强烈的反应。其后,只是为要保持与英国的一致,不得不软化自己的立场,以追随英国的政策。 祸水原是西向又意识到祸水的西向,自也谈不上东引的问题;更何况东引的祸水,到头来又只能以更大的势头席卷西方。由于这一缘故,在慕尼黑事件中也就找不到充足的证据,证明英法牺牲捷克是要反对苏联。当时苏联政府确曾怀疑过英法决策寓有东引的祸心,但其根据是很薄弱的。大战中斯大林曾对比弗布鲁克等人谈到:“英国人在慕尼黑期间没有和他(自称)商量过,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张伯伦是想把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引向东方”。⑧不顾苏捷、苏法条约的存在,硬把苏联排斥在内从事幕后交易,这理所当然地要引起苏联的疑虑,然而怀疑终究不是事实,不能用以证明英法确有祸水东引的政策。 战后公布的档案表明,英国也和法国一样,既不想排斥苏联,更无意反对苏联,相反的倒是想借助苏联的力量,以钳制德国和维护均势。是年9月14日的内阁会议上,是张伯伦首先提出了由英、法、苏、德对肢解后的捷克领土与安全提供联合保证的主张,并在18日的内阁会议及英法首脑会谈中就此作出了决定。21日英内阁更通过决议,如果德国要把苏联排斥在保证国之外,张伯伦就必须表示反对。其后英法更改初衷,就只是因为希特勒的28日覆电中坚持德、意、英、法举行会谈的主张,而英国担心提出苏联与会问题会毁掉妥协的机会。 是德国而不是英法一贯排斥苏联。在其后苏德谈判中,莫洛托夫便指责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显然想把苏联排斥于国际生活之外,德国拒绝出席有苏联代表参加的任何欧洲会议,就是这方面的明证”。屈从德国,就英法言,是极大失策,因为据凯特尔供词,从政治上来说,德国“在慕尼黑的目的,就是要把俄国赶出欧洲”,并在英法和苏联间制造猜疑和隔阂。但显而易见的是,排斥苏联与会,既不是出自英法的原因,更谈不上祸水的东引。事实上,包括希特勒、张伯伦会谈在内,整个会议期间“都没有提到俄国”。⑨ 是否存在有祸水东引,关键因素,是要考察英法对波兰的政策。战前的捷克并不与苏联接壤,其狭长的东部地区又横亘着不宜用兵的外喀尔巴阡山,另又由于东普鲁士孤悬一地,领域狭小,须经由海路与本土联系又不便于大兵团的集结与展开,因此,对德国说来,要进攻幅员广阔、军力强大的苏联,就必须首先攻占波兰开阔地带,以从事坦克兵团的速决战。然而,正是在波兰问题上,英法却采取了鲜明而又坚定的立场。伯明翰演说的次日,英政府首先倡议法、苏发表联合声明,表明“关心保持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完整和独立”。31日张伯伦更代表英法宣布:“一旦发生任何威胁到波兰独立,而波兰政府因此也认为极需动员全国力量以进行抵抗的行动,那么,英王政府将认为有义务立即给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声明未提及“领土完整”,可能是有意留下妥协的余地;纵如此,这一确保波兰独立的表态也非同寻常。不存在有互助条约,英国便自愿地承担了义务,决心在波兰抵抗侵略时,主动、全面、立即地提供支援,这用张伯伦的话来说,等于把英国和、战的决定权,“转到另一个国家统治者的手里”,而在慕尼黑会议前,张伯伦曾斥责说:“如果这样做,就是一个疯子”。4月6日英波缔结互助条约,更规定“如果一方的独立受到直接或间接威胁时将互相援助”。这里提到间接侵略,实质上又扩大了英国单方面承担的义务。13日法国声明支持英国的保证,并再次确认1921年的法波同盟条约。⑩其后英法支持德、波直接谈判虽有着绥靖的成分,但却始终没有悖离确保波兰独立这一立场。奇怪战争中英法宣而不战固然是事实,但人们可以问道:如果没有缔结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