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第七讲 西欧资本主义的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 朱龙华 参加讨论

二、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原因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一切反封建斗争必然把矛头直指教会。文艺复兴运动开展后,教会的权威已受到动摇,但人文主义并未根本否定宗教,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还利用罗马教皇以反对德国皇帝,因此意大利文艺复兴未把宗教改革列为主题。但在德国及其他西欧国家,罗马教皇和教会的统治却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痛恨。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坚决反对教会封建压迫的主力。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也反对教会,除了不满于教会对经商致富和放债取息的种种封建限制外,他们还反对教会礼仪的糜费和生活的奢侈,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式的“廉价”教会,同时想夺取教会的财富以充资本。下级贵族甚至一部分大贵族,也和教会矛盾重重,他们在商品经济影响下,大都渴求金银财富,有的甚至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很想夺取教会财产以充私囊。教会内部在高级教士和下级教士之间,差别也极大,教皇主教以及一般高级教士都是大封建主,下级教士则生活贫苦,且和人民群众有较多接触,其中先进分子还成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以上各阶层都不满教会的情况,在德国尤为突出,十六世纪初的德国虽戴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头衔,实则四分五裂,大小封建主各据一方,经常混战,而教会在德国也最为横行无忌,搜刮很多,人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教皇和教会为了发财,除了出卖圣职、广收贿赂而外,还在德国各地大肆兜售“赦罪符”,欺弄信徒说只要买一张赦罪符,死后灵魂就可获救。推销赦罪符的教士挨门逐户,沿街叫卖,激起人民极大不满。因此,对教皇和教会的攻击首先在德国发动。
    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马丁·路德(1483—1546)出身市民,后来当了教士,在德国维登堡大学任神学教授。1517年,路德为反对教会售卖赦罪符,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公布于维登堡教堂门上。路德认为凭信仰即可获救,无需履行罗马教会那套繁文缛节或处处尊从教会权威,教皇更无任何赦罪之权。路德的论纲本身只涉及神学问题,并非号召群众起来革命。但当时德国阶级矛盾已极尖锐,全国有如火药桶一触即发,而路德的论纲就起了星星之火的作用,它在教堂大门公布后,立刻传遍全国(当时已流行的印刷术在这方面也起了很好作用),整个德意志民族都投入运动了。
    路德有关个人信仰上帝、灵魂即可获救的主张,导致他在原则上反对教会和教士的特权,反对奢侈的宗教仪式,符合资产阶级“廉价教会”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教会特权的批判已被广大群众当作推翻教会统治的攻击令,农民、平民认为和教会以及一切压迫者算帐的时候到了,市民、甚至部分贵族也卷入反教会的浪潮,形势的发展大大超出路德的预料。在人民的支持下,面对教会的反击和迫害,路德的态度也渐趋坚决。1520年底,他当众烧毁教皇斥责其论点为邪说的赦令,以表示和罗马教会彻底决裂,他甚至号召“运用百般武器”讨伐教皇、主教等蛇蝎之辈,“用他们的血来洗我们的手!”1521年初,皇帝查理五世在德国窝姆斯城召开帝国会议,要路德前来辩护或者撤回自己的论点,路德在会上仍然坚决宣称:“我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后退。”由于有广大群众支持与萨克森选侯等贵族武力的保护,皇帝对路德也不敢动手,只下令说他不受法律保护。路德随即隐姓埋名躲入萨克森领地的瓦特堡,集中精力把圣经译为德文,以帮助广大群众实现“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的主张。这一工作也为德语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窝姆斯会议以后,以路德为首的市民改革派虽与罗马教皇决裂,却也和部分贵族日益接近,转向温和妥协。他现在公开说:“我不愿意靠暴力和流血来维护福音”,并攻击群众“太过火”,“太激烈”。当革命的农民、平民用暴力摧毁封建压迫的桎梏时,他就完全转向统治阶级而成为革命的叛徒,甚至狂叫要象“打死疯狗一样”屠杀起义群众。路德的转变反映了德国市民的软弱。以后,宗教改革开始的反封建任务已主要由革命的农民和平民承担。
    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德国爆发了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其规模和影响在德国和西欧历史上皆属空前。德国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十五世纪以来即持续不断,宗教改革开始后,农民的发动更为广泛深入,并和城市平民斗争相联系。农民和平民的斗争还得到革命思想家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的支持和领导。闵采尔出身贫贱,据说他父亲是个农民,被封建主迫害致死,他本人是个下级教士,受过良好教育,熟悉人文主义,路德开始宗教改革时,他积极参加,1520年后经路德介绍到茨维考城任神甫。茨维考是银矿业中心,工商业也很发达,闵采尔深入工人中讲道,思想逐渐转变,成为下层人民的代言人。当路德转向妥协甚至反对革命时,闵采尔挺身而出,坚决和路德斗争,揭露路德一派完全是“金钱奴隶”,“只想生活在贵族中间”。闵采尔接受了工人、农民中流传的主张平等、消灭贫富的秘密会社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革命学说。他认为人的理性即是信仰,人人可以有理性,有理性即可上天堂,但天堂应在人间建立,财产应当公有,政权应当给普通人。他用实现人间天堂的宗教语言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因此恩格斯说他的理论是“对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14页)闵采尔准备建立名叫“基督教同盟”的革命组织,并奔走于南德各地,和起义农民联系。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亲自领导了中德地区和缪尔豪森城的起义斗争,最后壮烈牺牲。
    1524年夏日,南德士瓦本地区的农民首先举行起义,组成三千多人的农民大军,到1525年三月,士瓦本已有六支农军,约三、四万人。其中的激进派在闵采尔影响下,提出名为《书简》的革命纲领,要求城乡贫苦大众团结起来加入“基督教同盟”,用暴力消灭封建统治,组织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大部分农军则赞成名为《十二条款》的较温和的纲领,要求废除农奴制,归还被领主侵占的公地,减轻农民负担等。但在实际斗争中,许多起义农民还是执行了书简的要求,摧毁封建堡垒,没收领主财产,给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与此同时,南德的法兰克尼亚也燃起革命烈火,这儿的农军组织优良、战斗力强,斗争最为激烈,攻占城堡寺院数以百计,处死许多最为人痛恨的封建恶霸领主。后来法兰克尼亚农军受到贵族出身的希普勒的影响,在海尔布琅城集会,讨论希普勒提出的《海尔布琅纲领》,要求建立市民和小贵族支持的统一的中央政权,但忽略了农民的反封建要求。正在讨论这个纲领时,敌人已从叛徒打开的城门攻入,农军遭到失败。由于封建主力量还相对强大,并经常背信弃义疯狂反扑,再加上农军行动有时不够坚决,因此各地农军先后在五、六月间失败。闵采尔领导的中德缪尔豪森起义,在三月间曾建立名为“永久会议”的工农革命政权,五月中旬亦被击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