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代科举学校儒学对黎朝的影响 黎朝于科举学校的制度,受明朝的影响尤为深刻,明成祖于收安南为中国郡县时期,即广设学校,提倡儒学,一时程朱之学遍为传布。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卷一、黎纪一太祖: 己亥、明永乐十七年(1419)春二月,明遣监生唐义,颁赐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为善阴隙、孝顺事实等书于府、州、县儒学。 黎利(太祖,于开国之初,即留意作育人才,仿明制在京城设国子监,选官员子孙及凡民俊秀充之;于地方设路学(府学),选民间良家子弟充路校生(府学生),立师儒教训之。此外又诏举贤良方正,试明经科。黎太宗绍平元年(1434),定取士科。诏曰: 得人之效,取士为先,取士之方,科目为首。我国家自经兵燹,英才秋叶,俊士晨星。太祖立国之初,首兴学校,祠孔子以大牢,其崇重至矣。而草昧云始,科目未置。朕纂承先志,思得贤才之士,以副侧席之求,今定为试场科目,其以绍平五年(1438)各道乡试,六年(1439)会试都省堂。自此以后,三年一大比,率以为常,中选者并赐进士出身。所有试场科目,具列于后: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三百字以上;第二场制诏表;第三场诗赋;第四场策一道,一千字以上。(16) 按明制科举三年一大比,太宗仿之,遂成定制。黎圣宗洪德三年,即明成化八年(1472)三月,会试天下举人,取黎俊彦等二十六人。其试法:第一场,四书八题,举子自择四题以作文,论四题,孟四题,五经每经三题,举子自择一题作文,惟春秋二题,并为一题作一文;第二场,则制、诏、表各三题;第三场,诗赋各二,赋用李白体;第四场,策问一道,其策题,以经书旨意之异同,历代政事之得失为问。(17) 洪德六年,即明成化十一年(1475)三月,再度会试天下举人,时应举者二千二百人,取高炯等四十三人。是科试法:第一场,四书论(论语)三题、孟(孟子)四题,中庸一题,总八题,士人自择四题,作文不可缺;五经每经各三题,独春秋二题。第二场诗、赋各一,诗用唐律,赋用李白。第三场,诏、制、表各一。第四场,策问,其策题,则以经史同异之旨、将帅韬钤之蕴为问。(18)由于科举学校对儒学的重视,故对孔子非常礼敬,黎太宗绍平二年,即明宣德十年(1435),命官释奠先师孔子于文庙,嗣后每岁仲春、仲秋丁日皆有祭孔大典,而孔子像由司寇冕服,改用衮冕之服,而文庙用王者服自此始。(19) 越南黎朝(或称后黎朝)在文化方面的最大特色,在于对儒学的独尊,盖其前李、陈两朝,佛教、道教与儒并重。黎太祖顺天元年、即明宣德三年(1428),采纳儒臣阮荐的建议,在京城设国子监,置祭酒、直讲学士、教授,诸路县设学校,置教授。太宗绍平元年(1434),始定取士科,会试中选者赐进士出身(20)。自此或五年一科,或六年一举,并新刊四书大全,经学日趋兴隆。黎圣宗奖励经学尤不遗余力,光顺八年,即明成化三年(1467)三月,初置五经博士,时监生治诗书者多,习礼记周易春秋者少,故置五经博士,专治一经,以授诸生。……夏四月,颁五经官板于国子监,黎圣宗从书监学士武永祯之言,故有此举。(21)圣宗又仿照大明会典,定三年一大比,以子午卯酉乡试,辰戌丑未会试,考试方法,全部仿照明制。 黎朝自圣宗死后,国势渐衰,但尊经重道,则始终如一。如黎帝维祊时,鉴于读经者搜寻小注,而多阙正文,曾申饬诸生悉熟经文。越史通鉴纲目卷三十七: 永庆四年(1732)二月,议崇经学。府僚议以文章之祖,出于圣贤书籍,迩来记诵之学,读经者搜录小注,而多阙正文,读史者涉猎外编而却遗纲目。学术疏卤,宜加厘正,以变士习。乃申饬诸学生悉熟经史,余如集注小注择其粹者读之,至左氏、通鉴纲目,要宜精熟,俾学者知所向方。然习俗已久,终不能改。 黎纯宗时,曾刻五经大全及四书诸史颁于各处学官,同书卷三十七: 龙德三年(1734)春正月,颁五经大全于各处学官。先是遣官校阅五经北板,刊刻书成颁布,令学者传授,禁买北书。又令阮效、范谦益等分刻四书、诸史、诗林、字汇诸本刊行。 在儒学教育普遍薰陶下,黎朝名儒辈出,其中以阮荐、阮秉谦、潘孚先、吴士连、申仁忠、黎贵惇为最著名。阮荐为黎初之硕学通儒开国元勋,举凡太祖之檄文、诏诰以及与明将之往来书信,泰半出其手笔,太宗时拜相,曾删定律书六卷。阮秉精通易经,号白云先生,越南四字经云:“白云先生,博学穷理,遇事前知,尧夫媲美”。潘孚先、吴士连是史学家兼经学家,先后参加大越史记编撰工作,仿司马温公史笔,发扬儒学精神,潘孚先且有越音诗集遗世。申仁忠兼有经史文学长才,曾奉圣宗敕撰天南余暇集一百卷,备载制度、律例、文翰、典诰,又撰亲征纪事,绘述圣宗亲征古城、老挝、诸蛮等役之胜利(该书圣宗亲为题序)。黎贵惇为经学大师,著有群书考辨、易经层说、春秋略论,圣贤模范录;于史学亦堪称名家,撰有大越通史艺文志、见闻录,而于文学亦有湛深修养,曾辑“全越诗录”传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