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泰国近代社会性质 关于泰国近代社会性质,有学者认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中山大学东南亚所编的《泰国史》就认为:“在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暹罗自此便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商品市场、划分势力范围的角逐对象,从而沦为半殖民地的经济地位”。(16) 马小军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他指出,近代泰国经历了一个资本主义化的渐进过程。蒙固王改革把泰国历史推入新的发展进程,它是泰国社会向资本主义演变过程的历史起点,后在朱拉隆功改革的有力推动下,到1910年前后,这一社会形态的递进运动完成了其量变过程。此时,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泰国已初步具有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1912年未遂的军官政变,是泰国政体革命的开端,1932年政变,实现了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的转变,从而标志着这一历史演变的终结。(17) 六、朱拉隆功改革对泰国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朱拉隆功(1868—1910年在位)改革,是对泰国近现代的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在泰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近代亚洲史上由专制君主领导的改革取得成功的例子。对朱拉隆功改革的探讨,一直是国外泰国史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很重视对朱拉隆功改革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富有成果的研究文章。 王民同先生在分析了朱拉隆功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改革的主要内容后指出,朱拉隆功改革是由封建王国的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在不改变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对暹罗王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通过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制,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使全国政令统一,消除和削弱了地方封建势力;改革了暹罗封建社会的结构,大体上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促使自然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增长,为现代泰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国力,加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18)中山大学东南亚所编的《泰国史》也认为,“朱拉隆功国王在位期间所致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还说不上是一种制度上的根本变革,只是在君主专制政体上的一种改良罢了。但是,无庸置疑,朱拉隆功国王的改革为暹罗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19) 对朱拉隆功改革展开较为系统研究的是贺圣达先生。他在所著的一系列文章中,对朱拉隆功改革的指导思想,制约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分析,是国内学者首次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所作的透彻评介。(19)他认为,朱拉隆功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维护当时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前提下和基础上,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移植西方型的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的制度,而不是在所谓“流行的欧洲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不能有意无意地抬高这场改革,给人以朱拉隆功改革完全是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的印象。指导思想的局限,加上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因素的制约,就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改革的深度,使它在通往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未能迈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步伐,从而无法使这场改革在传统的泰国社会与现代化的泰国社会之间,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 他还对国际泰学界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认为朱拉隆功改革为泰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改革并没有为泰国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不仅未为现代民主奠定基础,也未为教育和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 朱拉隆功改革未能为泰国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但这决不是说它对泰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积极作用。作为专制君主领导的改革运动,它当然有其严重的局限性,但维护了泰国的独立和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破坏了传统的封建行政建置,移植了近代西方型的行政和军事制度,对于泰国从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过渡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在质变的意义上为泰国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而是在量变的意义上在许多方面推动了泰国的现代化进程或为泰国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七、近代泰国为什么未沦为殖民地?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东南亚各国的武装侵略,东南亚的绝大多数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只有泰国幸免于难,泰国人一直以此引以为自豪。那么,近代泰国为什么未沦为殖民地呢?这是各国学者研究不辍的重要课题。平心而论,囿于史料的缺乏,总的来讲,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深的,与国外同仁的差距也相对较大。但是,学者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关于近代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大致有这样几种看法。 1.缓冲国说。此说是西方学者最普遍的看法。他们认为,正是由于泰国成为英法两大侵略势力之间的缓冲地带。它才得以保持独立。英国东南亚史学家布莱恩·哈里逊在《东南亚简史》一书中写道:“到19世纪末,英法两国的统治区域已被明确划分。因为暹罗在英法两国的统治范围之间起到了缓冲地带的作用,才做为独立国家而生存下来”。(21)英国地理学家道比也认为,“泰国独立的意义,表面大于实际,因为它原是作为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地利益与在缅甸及马来亚的英国殖民利益之间的缓冲国而存在,它的独立是受到殖民者的‘容忍’,而不是依赖自身力量的支撑”。(22)前苏联东南亚史学家尼·瓦·烈勃里科娃的《泰国近代史纲》,(23)中国学者刘迪辉等主编的《东南亚简史》(24)也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2.割让领土说。英国著名东南亚史学家D·G·E霍尔在名著《东南亚史》一书中写道:“暹罗以牺牲9万平方英里土地的代价才防御了贪婪的敌人, 这不是一段愉快的历史。它是欧洲占有殖民地的最紧张竞争时期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反映了它的最坏的特征”。(25)中国学者陈健敏、林谦也指出,“泰国毕竟是个弱小国家,……因此,拉玛五世不得不做出重大牺牲,忍辱割让泰国中央政权鞭长莫及的边远属地和藩属土邦,才使泰国免于遭到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2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