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刊资料与近现代史研究(2)
二、近现代报刊史料的重要价值和特点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报与刊曾一度没有什么区别,人们时常将两者统称为报刊。近现 代中国报刊史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其一,报刊史料是公开出版、显现于社会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是原始文本资料,有 的则是经过访员与记者加工的非原始材料。一般来说,报刊上登载的政府法令、公告、 公牍和其他公文,及各党派、团体的决议、宣言和声明等文件,都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它们与正式文献无异。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辛亥革命时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 中找到最好的证明。它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 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 ,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中央政府颁行之法令亦随时刊布之”;“每日发行 一次”,“其内容分命令、公电、法制、公式各类”;“凡法令除有专项规定施行期限 外,省城以刊登《湖北公报》之日起,外县以《湖北公报》递到之日起,一体发生效力 。”[2](P309~310)这就是说,报刊所登载的法令和其他公文等,“与正式公文享有同 等效力”,是货真价实的原始材料。一些报刊上刊登的名人演讲、谈话及函电等,虽大 多不是作者的原稿,而是由记者或访员笔录整理而成的文字,但它们仍属于第一手材料 。人们在编辑有关人物的文集时,一般都将报刊上披露的这些史料收入其中。如《孙中 山全集》、《孙中山集外集》及《孙中山集外集补编》就是这样做的:“全集”各卷的 编者都从《民立报》、《民国日报》等报刊上采撷了不少史料新篇章;“集外集”的编 者仅从1911~1913年的《天铎报》、《申报》中,就收录了“全集所未载的佚文一百多 篇”,该书份量最多的是“谈话”部分——“约10万字,占1/4”,其来源多是“当时 报刊上新闻记载”。[8](后记,P900;序言,P2)“集外集补编”收入了“600余件文献 资料”,其中不少是编者“从上海《申报》、《民国日报》及《广州民国日报》采撷” 来的,尤其在后者上面“发现不少孙中山的文章、言论、函电、宣言、文告、指令、训 令等”。[9](后记,P474)近现代报刊上关于重大事件与人物活动的报道,虽是记者的 专访或见闻,但其毕竟是当时的记载与评述文字。与回忆史料及方志史料相比,它们在 很大程度上更多地保留了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内容的本来面貌,因而仍属于第一手材料 。至于报刊上登载的广告、经济讯息和商业行情等,也是属第一手材料。总之,当时报 刊所记载与披露的这些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二,报刊史料的内容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成为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的一部 百科全书。在近现代中国,报刊是人们观察了解社会生活现象的主要窗口。各种报刊为 了争取读者和扩大销量,总是在刊登的内容方面尽量力求丰富多彩: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会各党派、团体与名人的活动,政府的大政方针,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 、文化、教育等情况,无不在当时的报刊上有所披露和反映。可以说,报刊的内容涉及 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历史活动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报刊史料范围的广泛性 及其内容的丰富多样。关于这种情况,我们从一些报刊的宗旨,及其所设立的栏目中可 见一斑。如《时务报》标明其四大任务是“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 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为此它设置了10多个栏目;《新民丛报》头一 年就设有二十几个专栏;它从第二年起又新增了八九个栏目,并改“短评”为“时评” ——细分为“政治时评、教育时评、学界时评、群体时评、杂评、评论之评论”;《东 方杂志》以“启导国民洞悉时事、增进知识”为宗旨,内容侧重于时事记载与评论,所 设之栏目约有20个。[6](P82,72,242,173)又如《广州民国日报》,素以“消息敏捷 ,记载详明”为办报方针,设有近20个重要的栏目,并还每星期出版各类附刊或特刊, 如《孙文主义研究》、《党声周刊》、《文学周刊》、《科学周刊》、《经济周刊》、 《平民周刊》、《反基督教周刊》、《影戏周刊》、《农村半月刊》等。因其内容涵盖 面广、信息量大,故订一份该报即如“得到十余份性质不同的报纸一样”。[10](P95~ 96)在各报刊众多的栏目中,政论时评和新闻报道是其最重要的内容:政论时评“一般 都占到整个报刊篇幅的1/3以上”;在大型的报刊上,每天或每期一般“都刊有二三十 条新闻,多的时候在50条以上”,以对近日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进行“全面而扼要的报道 ”。[1](P644,648)这些无疑为后人留下了很丰富的史料。 其三,报刊史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些报刊随着时代的发 展进步或主办人的变更,其政治立场往往会出现变化。马列主义告诉我们:“以往的全 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构成了直至今 日的全部成文历史的内容”;[11](P240~241)而“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 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2](P260)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部 分的报刊舆论,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和客观存在的反映,当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 在反映客观世界,并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是要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中国近现代报刊如按其政治立场与态度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代表先进阶级与社会前进 方向的革命报刊,及代表衰颓势力与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报刊两大类:近现代革命报刊 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政党、革命政权和军队等所出版的报刊,以 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政府机关、人民军队、人民团体等所创办的报 刊。这些报刊是近现代中国先进阶级和革命势力的代言人。它们详细而又全面地反映了 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及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等方面的重要活动 ,是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真实可靠记录。这些报刊有着十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是主要 的革命斗争史料之一。因革命报刊上还载有不少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文章与材料,所以 它们同时又是研究反动政权的重要辅助史料。近现代反动报刊是指反动统治阶级及其政 党、政府、社团乃至个人等所出版的报刊,如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的报刊、北洋军阀系 列报刊、国民党政府系列报刊、汪伪政权系列报刊及伪满洲国系列报刊等。这些报刊是 帝国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的喉舌。它们发表过大量代表反动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各种 文字,记录了旧(伪)政权的各种统治活动。尽管反动报刊史料在内容上具有反动性、虚 伪性及文牍主义泛滥等特点,但如能正确加以利用,则它们仍不失为是研究列强侵华史 、民国史尤其是国民党史和各旧(伪)政权史的重要史料。 此外,还有一些介乎于革命报刊和反动报刊之间的民办报刊——这是指由个人或家庭 及社团等出资创办的、标榜中立性的报刊。这些庞杂不一的报刊,内容也广泛地涉及到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与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其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党派与人物活动及其他的新闻要闻,往往皆有所报道和评述。它们虽淡漠于政治活动, 政治性较为薄弱,但对于“国事”仍有其政治立场的倾向性——即表现出阶级性:或同 情与支持革命势力,或附和尾随反动势力,而没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所谓中立之立场 可言。至于同一报刊因紧随形势发展或主办人更换等而前后政治立场改变的情况,我们 可以从《苏报》转向革命、《南洋总汇报》由革命变为保皇,及《申报》对辛亥革命由 非议到同情乃至颂扬等事例中,找到很好的明证。这亦正好说明了报刊是阶级的代言人 ,报刊舆论的确有阶级性。 总之,近现代中国报刊史料是第一手资料。它除了有上述的三个主要特点外,也还有 其他特点,诸如新闻广告性强、报道不够准确、文牍主义泛滥等。我们只有弄清楚各类 报刊史料的研究价值和基本特点,才能在近现代史的研究工作中,更好地坚持历史的、 全面的、联系的原则,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切实做好报刊史料的发掘、鉴别、考订、收 集、整理等工作,以保证能准确地运用这些资料来为史学研究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