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维新变法失败原因与康有为变法后的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教学》 贾晓慧 参加讨论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亡海外,游历诸国。亲身体验与冷静思考后,他说:“鄙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小住巴黎,深观法俗,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乃益信吾国经孔之教,文明美备,万法精深,升平久期,自由已极,诚不敢妄饮狂泉也。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欲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注:《康有为遗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321页。)众所周知,康有为一向刚愎自用,在变法失败后,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变法有任何过失,如果有错,那也是别人的。但法国大革命给他的感受,使他言不由衷地反省自己的过去。他的思考有三层含义:
    第一,不能轻易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妄自菲薄,也不能不顾一切照搬西方的经验。
    康有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的评判有些偏颇(本文不加以评论)。但他在“熟考中外之故”后,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的主旨较变法前更为强烈。康有为如此坚信这一观点,主要有几个原因:(1)西方国家并非是他以前想象得那么美好。他说:“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在风俗教化方面,他们的进化水平与中国没什么不同。在中世纪,比中国还黑暗,只不过是一日之强富。如果举中国数千年道德教化文明一切弃之,是“大愚妄也”。东西方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差异。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这是无法一致的。因为欧洲诸国的地形造成了“故各阻险,立国统合极难”,“不能增拓于陆者,则思增拓于海”。中国是“一统自足有以致之,必无可望于再开新地者矣。故中国断无能产出科仑布也”。其次,是东西方国家形成的不同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传统,这也是无法一致的。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的源头,来自古希腊文明,希腊之能创民权政治,是希腊文明的政治习惯。因为“希腊国家地僻国小而民寡,又多富民、秀民,地僻海岛易守,国小则易交通,民寡则易聚集,富民、秀民多则其势平等,而难以一人行专制”(注:《康有为遗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573页。)。中国的情况不同,“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万国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就是同属一种类型的欧美国家,也有不同的国情。他说:“古今万法皆如方药,惟问适时病何如耳……然普(鲁士)早用英立宪之制,则普不能立国,岂不惟霸哉。英之能先行立宪者,亦以远避在海岛,不丁欧陆百战之冲故也”(注:《康有为遗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如何改造中国,康有为十分赞赏英相巴科的观点。巴科说:“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我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来,亦非可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注:《康有为遗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
    第二,康有为检讨了自己过去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行动过于草率,愤怒多于理智,是在对中国的情况了解过浅,对西方认识不深刻的情况下,“发愤太过”,“未及深思”,“张脉怒兴”的举动。
    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提出的改革计划过于庞杂,上至“变官制”,下至“剪辫易服”,二三百条一揽子解决。康有为图功太急,其主要原因,一是他把改变中国看得过于容易,中国变法只在“皇上自强之一心,畏敬之一念而已”。二是他把追不世界看得相当容易,认为经过10年努力就能“诸学如林,成才如麻,铁路罗织,矿产洋溢,百度举而风俗成”。三是民族危机的紧迫感,时时在催促他快变,大变,全变。他常说“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中国再不变国将亡。愤怒大于理智,使康有为无法正视中国自己的弱点,也无法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难怪有人说,较小的日本变法,施行三十年而强,而较大的中国变法,反而只要三年,康有为行的是什么推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