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施肩吾的《岛夷行》谈到台湾、澎湖群岛与祖国大陆的关系(3)
施肩吾游历了道教的许多洞天福地,“访道寻真,求师择友”,在他的诗中,天台山、四明山、天柱山、王屋山、罗浮山等地,都是他景仰的道教名山,其中洪州的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县境内),是道教十二洞天之一,这里曾经是他长期隐居、学道炼丹之处。据施肩吾自叙,他在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岁(838年),自其故乡入居洪州西山(注:《全唐文》卷739;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全唐文》。),潜心学道,钻研道教经典,“览仙经之万卷”。且看他的《西山静中吟》诗: “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 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 施肩吾在洪州西山学道求仙的举动,曾得到徐凝等的钦敬,徐有《回施先辈见寄新诗二首》:“九幽仙子西山巷,读了绦绳系又开,此卷玉清宫里少,曾寻真诰读诗来”。“紫河车里丹成也,皂夹枝头早晚飞,料得仙宫列仙籍,如君进士出身稀。”像施肩吾这样已考中进士,却放弃功名,出家学道,“修天爵而弃人爵”,的确是很少见的。 施肩吾来到洪州西山学道,已过中年,他在寄给徐凝的信中说:“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植,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观其所得,如此而已(注:《全唐文》卷739;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全唐文》。)。他在西山学道,曾经热衷于于炼丹,他写的《洗丹砂词》说:“千淘万洗紫光攒、夜火莹莹照玉盘,恐是麻姑残米粒,不曾将与世人看”。唐朝的好几位皇帝,都大力提倡崇尚道教,有的为了长生不老,吃了道士炼的金丹,结果中毒而死。特别是唐武宗在会昌六年(846年),服道士的金丹而丧命,许多道土因此受到连累和打击,如罗浮山人轩辕集等方士纷纷被流放岭南。这对施肩吾是一个现实的教训,他为此感到惶惑,在其《自述》中写道:“箧贮灵砂日日看,欲成仙法脱身难。不知谁向交州去,为谢罗浮葛长官。” 施肩吾离开洪州西山、渡海迁居到澎湖的时间,我推断是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因为宣宗一即位,便恢复在武宗时遭到禁止的佛教,压抑道教,一些有名的道士均受到迫害。施肩吾自号栖真子,当时在道教徒中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知名人物,道教徒称他为华阳真人。施肩吾在西山曾大力整理和编纂道教著作,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他的诗集中赠给各处道士炼师的诗篇比比皆是,甚至他的家族中的老翁和女子,也有跟他学道求仙的。他有《赠族权处士》诗:“我家名士已无求,若见翔鸿便举头。……定是仙山足灵药,年过八十转风流。”(《全唐诗外编》转引《严陵集》)。又如他写的《赠施仙姑》诗:“缥缈吾家一女仙,冰容虽小不知年。有时频夜看明月,心在嫦娥几案边”。施肩吾的家族中,还有一部分人曾随他信仰道教,并一同渡海到澎湖求仙的。施在西山修道时,早已向往道家传说的海上蓬瀛仙境,他在《西山群仙会真记序》中说:“若论道而超脱者,西山十余人耳……继仆以出尘寰,同作蓬瀛之侣……”。施眉吾在诗中写道:“天边有仙药,为我补三关。”澎湖等沿海岛屿历来为道家方士向往的“方壶”仙岛。“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东翁洲、亶洲、纻屿”,“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抱朴子金丹篇》)。 施肩吾在道士遭流放的政治压力下,离开洪州西山,他率领族人渡过了海峡,抵达澎湖。除了上面所举的《岛夷行》一诗之外,还可再举他写的《海边远望》一首:“扶桑枝边红皎皎,天鸡一声四溟晓,偶看仙女上青天,鸾鹤无多采云少。”诗人在东海海边所写的远望破晓日出,与他向海上求仙思想紧密相关,可在雾蒙蒙的澎湖海边,很难看到内地的鸾鹤一类的鸟。他的《晓光词》、《望晓词》都是描写东海隅望日出的景象。 有的文献说,施肩吾终隐于洪州西山(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载)。诚然,在洪州西山有施仙岩,相传是施肩吾学道炼丹的地方;岩西一里许的芭蕉源还有他读书的旧址,肩吾曾手植老柏于其处(注:《西山志》新建欧阳桂康熙年间刻本。)。但是在洪州西山并无施肩吾的冢墓,当地“莫知其所终”,传说他成仙而去。施肩吾的晚年离开了洪州,也没有回到故乡睦州分水,其同乡好友徐凝等人的诗文中,亦未提到他的死与埋葬处所。 值得注意的是,《西山志》(在今南昌新建县)记载唐代文人在洪州西山隐居的,有施肩吾、陈陶、欧阳持,号称“三逸”。从他们三人生活的时代来看,应当是先后来到西山的,施肩吾是中唐时的诗人与道士,陈陶是晚唐时的道士和诗人,而欧阳持则是唐天复中(901-903年)的进士,生活在唐末与五代的交替期(注:清同治时修《高安县志》卷28。)。 方干《哭江西处士陈陶》诗,说陈陶“寿尽天年命不通,钓溪吟月便成翁”。方干一生科举不第,死于咸通末年(注:《唐才子传》方干小传。),则陈陶的死应在咸通末年(873年)以前。既然陈陶死时已是一个“寿尽天年”的老翁,按中国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估算,陈陶约生活在公元800年至870年之间。而且,可信的记载是:陈陶字嵩伯,唐武宗宣宗时,自称“三教布衣”,好游学,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避乱入洪州西山,隐居做道士,著有《癖书》十卷(注:见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陈陶癖书”条,孙光宪是唐末至五代时人,距陈陶年代近,他的记载较可靠;且《唐才子传》陈陶小传也说他是“大中中,避乱入洪州西山”;又见《鄱阳县志》(道光时修)卷22。)。又据《通鉴》记载,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南方诸军镇“乱”,洪州也暴发了都将毛鹤的起义,赶跑了江西观察使郑宪。陈陶于此时逃入洪州西山已是六十岁左右的人了;而与他同时的诗友方干是睦州人,是徐凝的学生,因此陈陶与方干都要比徐凝、施肩吾晚一辈。施、徐、方、陶都是诗人,流传下来的诗篇均不少,但是却没有看到陈陶写给施肩吾的诗,如果陈陶、施肩吾二人是同时在洪州西山做道士,是会有诗篇酬酢往来的。这就从侧面证实了施肩吾离开洪州西山、迁往澎湖的时间是在太中初年,距太中末陈陶避“乱”逃入西山的时间要早十年。施肩吾去澎湖时已近高年,《唐诗谈丛》卷四也说他是长寿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