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两个地区日益成为从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的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关注的中心:一是拉丁美洲,一是东亚。广义而言,两者都可称为“发展中”地区,但这两个地区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经历及其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各种社会变迁理论的借鉴意义却大不相同。以经济成长为例,1980-1988年间,亚洲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4%,而拉美地区则下跌了0.8%。并非很久以前,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主要国家在人均收入方面还遥遥领先,而现在已经落在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后面。东亚这些人口稠密、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于太平洋西岸,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美国前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写道:“过去40年中沿太平洋西岸的经济奇迹乃是战后时代最令人惊叹的发展之一。”①一位未来学家估计,到2000年,东亚的产出将达到美国的规模并超过欧洲。罗伯特·埃利根甚至宣布:“以日本为前导的东亚乃是世界力量的新的和最具活力的中心。”② 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东亚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做了大量研究。许多人认为,东亚的成功创造了某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和仿效。虽然他们对东亚成功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大都同意把东亚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国家作为一个类别来分析,看能否将其主要经验移植到其他地区。从外部看,东亚的发展有些特殊条件,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战后世界经济变化中的特定时机、东亚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意义及美国在这一地域的支配地位,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东亚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要素”。③从内部看,东亚“四小龙”和日本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也有些共同的特征: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机制,以及儒家文化传统。强调不同的方面,便形成了本文将要介绍的西方学术界研究东亚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经济战略决定论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影响东亚经济成就的诸多因素中,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帕潘奈克把东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归纳为:1.建立使投资于使用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产业有利可图的价格和其他刺激机制;2.实行多层次的政府干预措施以矫正市场经济的缺点和歧变;3.刺激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形成广泛的竞争压力,以提高效率和扩大劳动密集型经济活动;4.减少武断的、个人意志式的干扰,为国内外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④ 关于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战略问题,学者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有两种基本战略可供选择:要么实行重点为国内市场生产以代替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内向型经济),要么采取强调向国际市场输出工业品的出口扩张战略(外向型经济)。采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战略,是促使东南亚迅速发展的关键。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为什么大大超过进口替代型增长?在保罗·库兹涅茨看来,这是因为为国际市场生产的外向型经济比仅为国内市场生产的内向型经济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⑤这一点对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中小国家尤为重要。赫那迪认为,由于国内市场有限,立足于国内购买力的进口替代战略不可避免地限制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和潜力;实行这种战略的国家还往往需要从国外进口技术设备,甚至原料和半成品,因而仍不能摆脱对外依赖。同时,为替代进口而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设备原本是为节约人力而设计的,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发展中国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增加就业机会,以及节约稀少的资本。此外,进口替代型工业化不但会加强国内工人阶级的谈判地位,还由于大量进口而迅速增加债务负担。⑥ 前世界银行副总裁安妮·克鲁格详细分析了出口导向型战略的优势和进口替代型战略的不利。她概括成功的出口导向经济有三个优越性。第一,它使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一般说来,这些国家的市场狭小,不足以吸收大部分制造业产品。受国内购买力限制的工业难以扩大,只能维持在低效益的较小规模上。把工业生产引导到出口方向,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此外,这些国家有大量非熟练工人,资本拥有量却很少,出口导向经济使之面向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循环,以自己所特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进口替代战略下,一个国家需生产几乎所有工业品,不得不维持很高的资本/劳动力比率,无法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二,出口导向型战略更倾向依靠市场机制来引导经济行为,避免直接的行政控制。在进口替代体制下,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采用价格控制、资源分配、投资许可以及其他措施来规范国内市场。这些直接的量化行政干预经常与市场作用发生冲突,人为地扭曲成本与价格,其结果,这种复杂的、既有行政控制又有市场影响的刺激体制反而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赢利。而在出口扩张体制下,汇率必须保持在比较现实合理的水准上,周密详细的行政量化控制在出口市场上行不通。由于衡量经营成功的主要标准是出口收益,外向型企业的刺激机制相对简单直观。再者,几乎所有的进口替代型经济都遇到严重的外汇匮乏问题,外债负担沉重,政府不得不实施严格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求经济稳定。而出口导向型经济则依靠迅速扩大的出口收入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进口需求。 第三,在经济行为上,出口导向体制中的企业必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高层次的竞争带来高水平的效益。而在进口替代体制下,国内市场的限制使得往往只有几家企业生产同一产品,很难形成真正有效的竞争。另一方面,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分配、市场保护政策等也削弱了竞争机制。缺乏充分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何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进口替代体制下远比在出口扩张体制下缓慢。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