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理查德·霍尔布鲁克:《东亚:下一个挑战》,引自《外交事务》第64卷,1986年版,第732页。 ②罗伯特·埃利根:《太平洋的命运:今日亚洲内部》,纽约1990年版,第1页。 ③④(20)(30)引自彼得·伯格和萧新煌主编:《探寻东亚发展的模式》,新不伦瑞克1988年版,第17页;第77-78页;第86页;第75-77页。 ⑤(16)引自《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36卷),1988年增刊,第19页;第286页。 ⑥安德拉斯·赫那迪:《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及其在亚太区域的成功》,引自《东亚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国际评论》,1985年第3卷,第2页。 ⑦安妮·克鲁格:《亚洲超级出口国的经验和教训》,引自克鲁格等主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五个新兴工业国的成功》,1985年版,第197页。 ⑧⑩见戈登·怀特主编:《东亚的发展中国家》,1988年版,第56页;第7、25页。 ⑨(13)(26)转引自大卫·贾菲:《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层次》,1990年版,第63页;第149页;第72页。 (11)引自《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会年鉴》(505卷),1989年版,第131页。 (12)(18)海伦·休斯主编:《在东亚实现工业化》,1988年版,第36页;第282页。 (14)(28)威廉·詹姆斯、赛吉·那亚、杰拉德·梅耶:《亚洲的发展:经济成功与政策教训》,1989年版,第207-208页;第16页。 (15)沙依德·阿兰姆:《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与市场:南朝鲜、台湾和日本的教训》,1989年版,第146页。 (17)引自彼德·埃文斯等主编:《恢复国家的应有地位》,1985年版,第78页。 (19)弗雷德里克·迪尤主编:《东亚新兴工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1987年版,第227-228页。 (21)卡尔·克拉克、乔纳森·莱姆考:《国家与发展》,1988年版,第1-3页。 (22)引自《政治研究》(38卷),1990年,第493-494页。 (23)(24)(25)(32)引自戴鸿超主编:《儒家学说与经济发展:东方的选择?》,1989年版,第110页;第10-18页;第19-26页;第2-3页。 (27)冯庞恩(音译):《八十年代亚洲新兴工业国的发展战略及前景》,见《东亚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国际评论》,1987年第4卷,第102页。 (29)尼格尔·哈里斯:《太平洋边缘》,引自《发展研究杂志》(25卷),1989年,第411页。 (31)吴元黎:《走向工业化社会:台湾的发展》,1985年版,第122-12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