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埃及学的诞生、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向若 参加讨论

四、埃及学在中国
    中国与埃及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国家,早在公元前1世纪, 两国已经有了交往。我国古籍《诸蕃志》中记载的遏根陀国的“大塔”,就是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的灯塔。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渴望了解世界形势,积极研究外国的历史和地理,因而出版了不少介绍世界各国,包括埃及在内的著作和译作。清代刊印的《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对埃及的历史作了介绍,并提到了金字塔、石棺等古迹古物。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治家斌椿、张德彝和王韬等人西行过程中,途经埃及参观,留下了有关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等记载。郭嵩焘出使巴黎、伦敦的日记中,还提到了纸草、方尖碑和古城遗址等等。②
    但是,作为中国的埃及学,或者包括收藏埃及古物,似乎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清光绪年间的政治学和金石学家端方(1861—1911)。端方,字匋斋,谥号忠愍,精金石学,收藏埃及古刻碑文甚富。1905年端方去西欧考察政治,1906年回国途经埃及时,他随身所带3名中国的墨拓能手,用宣纸和银朱拓了不少名碑, 并购买了原石,总数40多件,最大的有木乃伊像、埃及王像等,都高达6、7尺。阿英访得的朱拓木乃伊人形棺拓片上留有端方的亲笔题记:“光绪丙午年五月,自欧洲考察政治归,便游埃及,得此石人于开雒(开罗)旧京,其胸前题字欧美博古家类能读之”。③又据《端忠愍藏埃及碑象》记载,“端忠愍藏埃及碑数十石”,多象形字,若禽鱼亭台云物之属,又有古王及后像。王像长躯巨目隆准,轩昂而沈鷙。后亦隆准,短小而权奇。王像高华尺1尺2寸5分,后像高8寸3分,皆半身像,阳文。④但是,端方自埃及带回的石刻王像等古物数十件,现多有失散。有据可查者,8件类似陶俑的所谓“夏娃勃梯”像,存于北大。⑤端方墨拓的碑文件数不详,据笔者所知,其拓片散在国内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手中收藏的不下40件。其中有不少为端方亲笔题记和跋。至于世传端方将带回的原石辑成《埃及五千年古刻》一书,实乃误会。本人所见的几十件拓片,有的确实标有“埃及五千年古刻”字样,但仅为收藏之归类。除前述的阿英访得的木乃伊人形棺拓片外,笔者手中也有一件同一个人形棺中间部分,象形文字铭文拓片复印件,原件或许属于罗马统治时代。在这件拓片铭文右侧标有“埃及古石人胸刻刻字搨奉”字样:左侧落款为“砺巨尊兄鉴存,端方题记”。在拓片右下角盖有“陶斋藏埃及五千年古刻”印章。笔者手中另一件象形文字拓片复印件,原文可能属于古王国时代,最后也标有“埃及五千年古刻”并有“拓奉立堂仁兄世大人足鉴”字样。
    清光绪宣统年间刊印的《埃及碑释》一卷,系陈其镳、骏生译录的《埃及古王特勒枚立约译略》。这篇译略,介绍了托勒密五世对僧侣的优惠政策和保护,以及僧侣立碑感恩的内容。这块碑铭即前述的著名的《罗塞达石刻》。
    在现代中国,第一位攻读埃及学者是夏鼐先生(1910—1985)。1935—1939年,夏鼐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了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1937年,夏鼐随英国调查团在埃及和巴勒斯坦从事发掘工作。学业结束后,1940年,夏鼐在埃及开罗博物馆工作。在这期间,夏鼐与某些埃及学家有过密切交往,特别是还为E.J.鲍姆伽特女士写作《史前埃及文化》一书提供了部分资料。⑥1941年,夏鼐回国后,由埃及学转向中国考古学,多次参加国内考古发掘工作。新中国诞生后,夏鼐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单位收藏了部分埃及学的图书期刊。国内也出版了几部世界古代史的著作。特别是刘麟生翻译了摩赖的名著《尼罗河与埃及之文明》(商务,1931),陈健民翻译了摩赖和戴维著的《近东古代史》(商务,1936)。但是世界古代史学科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更谈不上埃及学研究。
    新中国诞生后,在50年代初,我国开始注意世界古代史专业人材的培养,某些院校招收了研究生。1955—1957年,东北师大受教育部的委托,举办了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聘请苏联专家讲授。1956—1957年,北京大学根据中埃文化协定,邀请了埃及开罗大学教授费克里和亚历山大大学教授埃米尔来我国讲学。他们的讲稿《埃及古代史》和《埃及考古学》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1959)。林志纯教授编写和翻译了古代世界史的教材,编辑了《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资料选集(三联,1957)。王以铸翻译了《古代东方史》(三联,1956)。作为我国高校第一部统编教材《世界通史》,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其上古分册主编为齐思和。与此配套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1962)主编为林志纯。这些教材与资料的编写,为学习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某些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引进埃及学图书资料,包括象形文字铭文、辞典等。
    我国的老一辈专家对中国的埃及学的创建工作给以极大的关怀。1985年以来,我国著名史学前辈周谷城、吴于廑和林志纯3 位教授用中英两种文字发表了《古典文明研究在我国的空白必须填补》一文。他们指出:埃及学、亚述学等学科已有100、200年的历史,然而这些古代史的分支学科对于我们都是“空白学科”。 他们呼吁:“研究埃及古代文字,苏美尔·阿卡德文字……通过这些古文字基础以掌握的有关的材料,进而研究和理解这些古文明”。⑦
    同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北师大建立了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IHAC ), 并于1986年创办了英文版的《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和《通讯》。从1985年开始,东北师大历史系开办了世界古典文明史专业班。研究所先后聘请了西德、比利时和美国的埃及学家前来讲学。1991年10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内蒙古民族师院成立了世界上古史·埃及史研究所,主要从事埃及学的研究工作。
    为了培养我国的埃及学人材,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师大等院校先后招收了几批埃及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有的已学成毕业,获取了学位,被分配在高校或研究所工作;有的被选送到国外进修、深造。内蒙古民族师院刘文鹏教授首次应国外邀请,出席了在开罗举行的第5届国际埃及学大会(1988),他所提交的论文分别被第5届和第6届(意大利都灵,1991)国际埃及学大会收入论文集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