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章太炎与近代国粹主义文化思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颜桂珍/叶建华 参加讨论

三、“国粹以历史为主”
    国粹派注重国学,又认为“国学,当首经史”[12],而“六经皆史”,所以,史学成为重中之重。他们撰写并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论著,如邓实的《史学通论》、《民史总叙》,马叙伦的《史学总论》、《史学存微》、《史界大同说》、《无史辨》、《古政通志》,黄节的《黄史》、《宋遗儒略论》,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攘书》、《中国民族志》、《古政原始论》、《两汉种族学发微论》,陈去病的《明遗民录》、《五脂石》等。他们十分强调史学的社会作用,认为它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心,激发民族主义。一方面利用史学宣传国家主权的独立,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行动;另一方面运用史学武器宣扬“夷夏之防”和种族革命,反对清廷的民族压迫,鼓吹革命。《国粹学报》第1期即发表刘师培的《论古学出于史官》一文, 指出:“史也者,掌一代之学者也。一代之学,即一国政教之本,一代王者之所开也。吾观古代之学,学术铨期,实史之绩。”“史为一代盛衰之所系,即为一代学术之总归。”邓实则在《国粹学报》1905年第2 期发表《国学徵论》一文,指出:“周秦诸子为古今学术一大总归,而史又为周秦诸子一大总归。……无史则无学矣,无学则无以有国也。”马叙伦更在《政艺通报》1903年第15号上发表《史界大同说》一文,提出:“有宇宙即有史,是史者与宇宙并生者也。……推史之体,大以经纬宇宙,小以纲纪一人一物一事一艺,达史之用,可以促开化,可以进文明。”“夫史者,群籍之总称,凡天下之籍,不问其为政治为宗教为教育,莫不可隶于史。是故史者,群籍之君也。”又在《新世界学报》1902年第7 期发表的《史学总论》中指出:“中人而有志于兴国也,诚宜于历史之学人人辟新而讲求之, 盖历史固文明之嚆矢也。 ”黄节在《国粹学报》1905年第1期发表《黄史》, 自谓作《黄史》的目的在于“痛乎夷夏羼杂,而惧史亡则有国亡种亡之惨”。乃“有志乎《黄史》之作,条别宗法,统以黄帝,以迄今日,以述吾种人兴替之迹”。书中指出:泰西民族主义汹汹东侵,而我国统治者却“日举吾血食,拱手授人,作投赠交游之物”,“哀哀吾群,几何而不胥为美洲之红种、澳洲之黑种矣”。陈去病在《国粹学报》1907年第28期发表《明遗民录》,也说:“吾侪所以崇拜遗民者,谓其感戴旧君,耻臣新主也。”都明确表达了反帝国主义和满清王朝的志向。
    特别是章太炎,更以史学为国粹之本,他在《印度人之论国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国粹以历史为主。”他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而其中尤以史学为最突出,他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近代新史学的开拓者之一。
    章太炎在少年时代即反复诵读《史记》、《汉书》、《通典》、《通鉴》、《东华录》、《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纪略》,以及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历史著作。因读史而萌发反清革命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又因读史而产生对封建传统史学的不满,故而早就立志编写一部新的中国通史。1900年,他拟就了《中国通史》的编写提纲,即《中国通史略例》和《中国通史目录》。并写有《尊史》、《征七略》、《焚书》、《哀清史》等史学论文。到1902年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新史学理论,所修《中国通史》也已着手进行。遗憾的是,由于时事的变化,章太炎编写百卷本《中国通史》之志最终并没有实现。但他在《民报》、《国粹学报》、《学林》等报刊上撰写过大量的史学论文,对古代典章制度尤其是官制政体制度、对晚明抗清历史、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等都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研究,特别是还阐述了自己的史学理论。直到晚年,还多次讲演《历史之重要》、《论读史之利益》、《略论读史之法》、《史学略说》等,反复强调历史之重要。
    章太炎利用史学宣传国粹主义,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批判总结和扬弃,又适当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构建起极具民族主义特征的国粹主义史学理论体系。
    他首先强调民族主义,重视历史学对现实社会和国家的极端重要性。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章太炎开始从历史中去寻求拯救国家与民族的答案。他在《菿汉微言》中说:“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并主张“驰聘百家,掎摭子史,旁及西史,近在百年,引古鉴今,推见至隐”[13]。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明确指出所编《中国通史》要“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但取利害关系有影响于今日社会者”,“欲开浚民智,激扬士气”。后来他致力于研究和讲求“国粹”,更以史学为“国粹”之灵魂。他将国民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历史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比作庄稼与灌溉及土壤的关系,《答铁铮》云:“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历史的“最大用处”,就在于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无可替代和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14]。“历史上之陈迹即为爱国心之源泉,致用时之棋谱。其系于一国之兴亡为尤巨。”所以,历史知识应成为每个国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史学不仅是国粹主义的核心,也是近代“最切要之学”,“若一国的历史已没有了,就可知道这一民族的爱国心亦一定衰了”。[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