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集体归国事件,总共13次。从1896年至1937年,共42年,平均3.2年一次。13次集体归国事件中,除一次为自然灾害(1923年大地震),一次为留学经费难筹等技术性因素外,其余11次纯为政治性事件引起。在11次因政治事件引起的集体归国中,有二次(1912、1916年)纯属国内政治变故引起,其余均与对日交涉有关。而在9次与对日交涉有关的集体归国中,只有二次(1905、1926年)是因反对日本文部省或校方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而起,其余7次纯属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政治事件。其实,1931年初因留学经费难筹导致归国事件,表面上是技术性原因,实质上也是政治性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涉及庚款助学的不当处理(注:日本部分有识之士看到美国退还部分庚款资助中国人留美学习,效果很好,便推动日本国会于1923年通过了退还部分庚款从事中日文化事业的决议,日本政府在处理这部分庚款中的不当措置,使中国人感到人格国格受到侮辱,又从中感到日本帝国的对华文化侵略野心,拒绝了庚款助学。中国政府并于1930年就此发出专门通知。部分留日学生的经费困难可能与此有关。)。这是一次隐性政治事件。如果加上这一次,则有10次与对日交涉有关的政治性归国事件,平均4.2年发生一次。如果只算7次抗议日本侵略引起的政治性归国事件,则平均6年一次。由上可见,无论13次也好,11次也好,10次也好,7次也好,都构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留学史上的独特现象。这是应该令中日两国,尤其是日本国有关人士深长思之的(注:这里讨论的仅限于留日学生集体归国事件。没有把留学生在日本抗议日本侵华引起日本警察多次镇压事件计算在内。)。 派学生去先进国家留学,或相关国家间互派留学生,是今日国际社会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派出国和接受国都希望通过留学生的选派培养国家间的互信感情。接受国更希望替他国培养人才的同时,培养对本国具有亲善感情的人。这是国际通例,也是国际社会可以接受的。前提只有一个,不论国家强弱大小,与国之间只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朋友。 为什么世界上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日本,不能培养中国留日学生对日本国家的亲善感情呢?作为一个问题,日本人在本世纪初叶就提了出来,并作为政治问题提到了国会的议事日程上。 1920年日本第43届国会中,清水留三郎等向政府提出的质询书谓:“来日之中华民国留学生归国之后,多成为排日论者,而留学美国之归国者却多成为亲美论者,政府将采何种方针?”(注:实藤氏前引书,第98页。)政府则表达了将为中国留日学生“谋求种种便利”的意向。议会和政府设想给中国留日学生提供多种经济上的援助,简化入学手续,增加招生名额,改变学校对中国学生的冷漠态度,加强对公寓管理人员的管理,改善一般日本人对中国学生的轻慢侮辱态度,国会甚至还通过了退还部分庚款以发展对华文化事业的决议,等等。这些如果都能实施,未始不能产生某些好的效果,但尽管如此,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施小惠而言不及义之论,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的感情。 国会议员高桥本吉1918年3月20日在第40届国会上发言说:“假如有所谓为日本的利益而教育中国人,中国人是不会对此感谢的。我相信只有为中国人的利益而教育,才真正有利于东洋和平。”(注:实藤氏前引书,第96页。)这是真知灼见,也是空谷足音,可惜不为日本社会所接纳。日本的留学生政策如故,中国留学生的对日态度如故。 问题的症结何在?不在细枝末节,而在大政方针。日本相关人士所设计的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与其国家秉持的对华根本方针是不合拍的。日本自明治开国以来,进一步说自甲午战争以来,再进一步说从东方会议以来所实行的所谓大陆政策,是有计划地、分步骤地、由缓及骤地推行灭亡中国的国策。又要留日学生亲善日本,又要对这些留学生的祖国实施肆无忌惮的侵略,这真好比鱼与熊掌,岂可得兼耶! 1923年6月26日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发表《中华民国留日学生关于排日问题之宣言》,针对日本谋求发展对华文化事业的打算说:“日本对华文化事业不容中国人参加意见,只为日本帝国利益打算,全不计及中国人本身的利益。这分明是日本在中国大陆上实施殖民政策的前驱或附属的事业而已!假使日本真要为中国人谋求利益,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却又用残忍苛酷的二十一条来迫中国人。这种做法,与在中元节赠物他人,而又夺取其家产以至宅地作为交换的情况,丝毫没有差异。像这样的恩惠或友好,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注:实藤氏前引书,第101页。) 这是中国留学生1923年在日本说的话。其实,不在日本的中国人,在一切可能的场合,也在说着同样的话。1923年以前,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并没有如己所愿地一一实现。但是,当1928年日本军队开进山东并制造济南惨案的时候,当1931年日军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并在其后三个月占领我国东北的主要城镇的时候,当1932年日军在上海附近发动一二八事变的时候,当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并把侵略战火推向全中国的时候,还能指望中国留日学生坐在日本各级学校的课堂里,温文尔雅,求师问道,遨游于知识的汪洋大海么?! 这就是90%的中国留日学生不能在日本学校里卒业的真正原因。 但是,11万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知识,经受了锻炼,应该说,他们是毕业了。他们在日本比在国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日本帝国酝酿、形成、发动侵华战争政策的全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他们比在国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将要做亡国奴的切肤之痛,于是一次一次发起世界留学史上独一无二地集体归国运动,并在最后毫无顾忌地永远走上了回国之途,投入祖国人民抗日的洪流。他们在日本社会的大课堂里上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宝贵的一课,却把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毕业答卷,交给祖国去评判。附论: 中日建交以后,中日两国间的国交与半个世纪前根本不同了。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的青年学子大规模地结伴东行。十多年中,留日学生最多时高达4万人,大大超出以往任何年代。只有一点与清末相似,即最初派出的往往是年岁偏大的,其后就是真正的青年了。据1993年7月武汉出版的《新中国留学归国学人大辞典》载,留学日本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回国后担任教授、研究员等高级专业职务者460人,占词典所收7000学人的6.6%。460位回国人员中,407人从事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占回国总数的88.5%;从事与社会人文科学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的有45人,在政府担任部以下职务的2人(按该词典不收担任省部以上职务的人),参加企业工作的有6人,以上三项占回国总数的11.5%。这部词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主编,资料截止于1992年3月,其资料是权威的、准确的。我以为,这个6.6%的比例数,在今后应有较大的提高才是。 中日平等国交以及经济、文化的互补关系,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基础。中国青年学生大量赴日留学,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也还是不可或免的。回顾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学生留日历史,应当使今天处理相关事务的人变得聪明起来。在此基础上,我期望并相信,中日两国互相派往对方的留学生,会成为促进两国友好的真正的“民间使节”。 作者按:本文写作,从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和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二书获益最多,书此谨志不忘。 1996年2月18-25日,旧历丙子年春节期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