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对太平天国态度的变化(4)
宾汉与蒙时雍谈判破裂后,英国侵略军正式撕下中立的假面具。1862年1月7日,忠王李秀成亲率大军,水陆并进,包围上海,发动了对上海的全面进攻,力图一举攻克。英国则以保卫上海的商务不受侵害为借口,正式出兵,攻击太平军。1月12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联合清朝上海地方官及法国领事,在上海成立中外会防局,决定共同防守上海。与此同时,为了加强英军在上海的战斗力,英侵华陆军司令迈克尔(John Michel)“带九十九联队及炮兵若干同来”(30),增强了英国在上海的军事力量。3月21日,何伯率领英国军队在法国军队的配合下,向驻守在上海浦东高桥的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忠二殿下李士贵及吉庆元等部的太平军发动猛烈进攻,屠杀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正式开始(31)。4月,何伯又与法军采取以攻为守战略,向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发动进攻,占领嘉定、青浦、松江、南桥和柘林等地,大批太平军将士死于英军屠刀之下。随后,英军又在清军、法军的配合下,大举进攻苏南及浙江地区,导致太平天国苏浙大片根据地的丧失,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从英国开始实行武力镇压太平天国政策时起,就遭到了英各方面的强烈反对,这其中既有在华的英国官员、传教士及商人,也有英国国内的部分政府官员。把这种干涉政策抨击为:“不独是愚笨过甚,及在理论与实施上是自杀的,而且从各种后效上观之,简直是绝对不义不公,罪过恶毒的”(32)。国会议员纳士(Naas)、列德尔(Liddel)等人“屡在众议院中或书籍文章上发表其批评或抨击政府之新政策”(33)。直至1864年5月31日,英国首相巴麦尊(H·J·T·Palmerston)在强大压力之下才被迫表示:以前所实行的协助清政府的政策“都已失败了……随而宣言放弃干预中国内战的政策,兼宣布以后采取完全中立的、自卫的态度”(34),是为干涉政策之结束。但到此时,太平天国已受到了致命打击,败局已无可挽回。 总之,在太平天国先后14年的运动中,英国的态度经历了无明确对策、中立及干涉三个不同的时期。无论英国采取什么态度,目的只有一个:维护和扩大英国在华侵略特权,这一点贯穿于其对太平天国态度的全过程。 注释: ①转引自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上册,第606页。 ②(20)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译本,第38-39、66页;第311页。 ③(13)(14)(17)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第57、108-109、110-111、194页。 ④⑥⑦⑩(11)(21)(22)(32)(34)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第790、790、790、807、807、994、998、1167、1167、1186页。 ⑤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新建设》1952年9月号。 ⑧⑨(18)(19)(28)(30)(31)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第244、245、756、758、879、859页;参见第862页。 (12)(16)《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参见第299-307页;第44页。 (15)翦伯赞等《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第119页。 (23)邓嗣禹《太平叛乱与西方列强》,第250页。 (24)严中平《1861年北京政变后中英反革命的勾结》,《历史教学》1952年第5期。 (25)《北华捷报》1863年1月10日。 (26)《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4,第2页。 (27)(29)英国蓝皮书《关于中国叛乱的后续文件》(1862年),第2号第7页;第5号第8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