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凯尔特人初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沈坚 参加讨论

如前所述,凯尔特人曾被归结为一个语言集团。语言因素在集聚这个族群中的确有着难以忽视的作用。在远古印欧语言中,“凯尔特诸语言同操意大利语的集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原始印欧母语的分化,凯尔特语的音变逐渐完成。据推测,它“同印欧语系其他语言分离的时期,必然与讲意大利语居民的祖先迁赴意大利的时间一样古远,因而也肯定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注:卡尔顿·史蒂文斯·库恩:《欧洲的种族》,第186页。)。凯尔特语本身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大陆凯尔特语和海岛凯尔特语两大支系。大陆凯尔特语即高卢人和加拉提亚人的语言,今已不存;海岛凯尔特语则指尚存于今不列颠诸岛及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语言。海岛凯尔特语依照语音差异又分衍为P、Q两个系统。P-凯尔特语通称布立吞语(Brythonic Language), 一般倾向于将它同那些拉登文化时代侵入不列颠的居民相联系(注:约翰·弗劳雷:《欧洲的民族》H.John Floure,The Peoples of Europe,牛津1925年版,第18-19页。),亦即古不列颠语。随着日后不列颠大部分地区被盎格鲁撒克逊化,加之部分居民渡海内迁高卢沿岸,这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仅存于该岛西南部及法国布列塔尼一带,形成今威尔士语、康沃尔语和布列塔尼语。Q-凯尔特语, 亦称戈伊德尔语(GoidelicLanguage),即古爱尔兰人的语言。后来陆续演化成今爱尔兰语、曼克斯语、苏格兰盖尔语(注:凯尔特语P和Q两分支的区别在于语音方面,凡戈伊德尔语使用K音(原为Q,拼写作C)之处,布立吞语则发展为P音。)。尽管凯尔特语在尔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如许歧异,但当时依然凸现出作为一个大体完整的语言集团的基本性质。
    在一定意义上,“凯尔特语言实际上是有关凯尔特人共同来源的一条重要线索”(注:邓肯·诺顿-泰勒:《凯尔特人》,第19页。)。从16世纪起,欧洲学者便开始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苏格兰学者乔治·布坎南通过研读古典文献,首次将活跃在古代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跟爱尔兰人、古不列颠人,包括苏格兰人联系起来。一个世纪以后,威尔士语言学家爱德华·鲁伊德在编纂一本比较语言学著作时,发现在爱尔兰语、威尔士语、康沃尔语和布列塔尼语之间有着共同的词根,他借用布坎南的术语,统称之为“凯尔特语”。此后,这一名称不但用于语言方面,而且也包含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文化方面。
    宗教信仰是凯尔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表现着凯尔特人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观念体认,映照出他们宏富的创造性想像力,同时也出于他们本身对精神慰藉的强烈需求。
    凯尔特人的古代宗教以德鲁伊德教而著称于史。其名得自于在凯尔特社会里享有特殊地位的祭司阶层“德鲁伊德”(Druid)。 “德鲁伊德”一名源于dru, 意即“槲树”(注: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第252页。此“槲树”,亦有译称“橡树”的, 参阅詹·乔·弗雷泽:《金枝》(中译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高大的槲树是凯尔特人天神的神像(注: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71页; 詹·乔·弗雷泽:《金枝》,第242页。),被尊为圣树。 凯尔特人的宗教祭祀仪式十分隐秘,往往选择在夜阑人静、满月高悬之际。仪式的举行地点多在一片被称作“圣所”的小树林中或林间空地。德鲁伊德(祭司)身着素服,以金镰割取槲寄生枝条,并在圣树下举行两头白牛的牺牲祭祀。在密布着荒僻、幽暗、寂静森林的古代欧洲,诸民族中视槲寄生枝为神圣之物或崇拜圣树之风,虽不在少数,但极富神秘色彩的德鲁伊德执祭习俗,则是非常独特的。
    按照恺撒的记载,德鲁伊德和骑士(贵族)同为高卢人中高踞于普通平民之上的两个特权阶层(注:恺撒:《高卢战记》,第138页。 )。德鲁伊德主持公私祭典,解释教义,裁决部落内部的各种纠纷。他们享有免除兵役赋税的特权。他们执掌文化知识,负责向青年进行传授,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仰仗于文字写本,而是依靠长期的默念背诵,口耳相传。所以,德鲁伊德在凯尔特社会中,既是宗教祭司,又是法官和学者。恺撒还记述道,德鲁伊德受一位掌握最高权力的首脑领导,首脑死后由地位仅次于他的德鲁伊德继任。若有几位地位相仿者,则由众德鲁伊德推举决定首脑人选。众德鲁伊德每年一度集会议事,届时各地人员俱至,齐集在高卢腹地卡尔努特的圣地。恺撒提到,这套制度起源于不列颠,后始传至高卢(注:恺撒:《高卢战记》,第139页。 )。
    德鲁伊德教义的核心是灵魂转世说,主张人死后灵魂不灭,由一躯体转投另一躯体。所以,凡有人病危,或将于战争中面临生命危险时,即由德鲁伊德主持为其献人祭。“他们认为,要赎取一个人的生命,只有献上另一个人的生命,不朽的神灵才能俯允所请”(注:恺撒:《高卢战记》,第140页。)。有时, 人祭的目的可能也与为使土地获取更大的增产力相联系(注:詹·乔·弗雷泽:《金枝》,第923页。 )。其做法一般是将活人置于人形柳条笼内燔烧。被献祭者多为罪犯,也有用无辜者或战俘的。
    有关凯尔特人宗教中采用人祭的记述,除恺撒以外,古典作家波塞多尼奥斯、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的著述中也有这方面的材料(注:詹·乔·弗雷泽:《金枝》,第923页。)。 人祭仪式的遗风直至上个世纪,仍以民间节庆活动的形式残留在部分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注:詹·乔·弗雷泽:《金枝》,第922-928页。)。
    德鲁伊德教崇拜的神祇,大都为地域和部落守护神,而且通常以其部落之名相称。例如,高卢阿洛布罗基人的神称阿洛布罗克斯,阿维尔尼人的神称阿维尔诺克斯,桑东人的神称桑提乌斯,马尔萨克人的神称马尔萨克母神,内尔维人的神称内尔维恩,不列颠布里甘特人的神称布里甘齐娅,今德国西部莫贡蒂亚克人的神称莫贡斯,等等。其后,由于部落间接触和交往益趋频繁,部分神祇的崇拜范围便随之超越了本部落,而出现了广泛化的倾向,成为高卢乃至不列颠诸凯尔特部落所共同敬奉的对象。这些共神包括贝莱诺斯、卡穆洛斯、奥格米奥斯、埃苏斯等等(注: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第253页。)。 有人甚至将其中的林木之神埃苏斯视作凯尔特人信奉的古老的独一神(注:拉贝·E·泰龙:《德鲁伊德与德鲁伊德教》, 第39页,转引托卡列夫著《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第254页。)。
    很显然,极富权威性的德鲁伊德阶层的影响力,已非局促一隅,而是形成为一种“跨部落集团”(注: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第252页。); 德鲁伊德教尽管还带有相当浓厚的原始崇拜的色彩,却已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演进为超部落的几乎所有凯尔特人的宗教,并在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德鲁伊德教对于凯尔特人文化传统、风尚习俗、性格心理的成型,对于凝聚凯尔特人诸部成员,并将其与其他族群区别开来,无疑有着极深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