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豪强经济的历史地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杨一民 参加讨论

历史的机遇往往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而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这些机遇的偶然性反映出来。西汉武帝末年,与赵过推行“代田法”同时,实行了向民间推广大型犁铧(史称“耦田器”或“耦犁”)的措施。统治者的初衷,是“劝农”和“富民”,重点是扶植自耕农经济,特别是扶植国有土地上的“假公田”者。结果如何呢?除了看到平都令光教授用人挽犁,组织变工的记载外,自耕农使用大型犁铧者几乎不见于史,能见到的只有政府贷给耕牛一类记载。相反,豪强经济却趁机利用先进工具装备了起来,从而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宝贵契机。结果,武帝末年推广先进工具之举,不自觉地为西汉前期尚未充分发展的豪强经济起了为虎添翼的作用,使之成为民间的最大受益者。
    关于私家豪强经济使用“二牛抬杠”的先进工具,崔实《四民月令》载,东汉豪强庄园中,“十二月,……休农息役,惠必下浃,遂合耦田器,养耕牛,选任田者,以俟农事之起。”出土文物中亦可找到类似证据。除前面提到的陕西省一批出土铁器外,汉代的牛耕画像砖或壁画可以提供诸多实例。这类材料大体分两种:一种是“二牛抬杠”式,如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注:山西省文管会:《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墓》,《考古》一九五九年第九期。),江苏睢宁双沟画像石(注:《江苏徐州汉画像石》,科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陕西米脂画像石(注: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米脂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三期。),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注:内蒙古文化工作队、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一期。),等等,这种材料居多数;另一种,有的同志认为是一牛耕作,有同志认为这也是“二牛抬杠”或“一牛一马共耕”的,如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西汉末年木犁模型(注: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山东滕县宏道院画像石(注:《汉代画像全集》初编,巴黎国家图书馆版。)等。从年代上说,这些材料大致在西汉晚期至东汉;从出土处看,绝大多数出自豪强的墓葬。它说明,豪强手中握有充足的生产手段,拥有雄厚的财力,还控制着大批从事各业的劳动力。当“二牛抬杠”与大型犁铧结合配套这一先进工具问世后,他们会不惜投资并迅速装备起来,加上武帝时政府的推广,装备速度更快。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注:《致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五○五页。)“二牛抬杠”的牛耕形式是西汉后期至东汉的主要牛耕形式,一直影响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注: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壁画、莫高窟23号洞壁画、榆林窟61号洞壁画及唐李寿墓擘画中,均可见到魏晋至唐代的“二牛抬杠”图,参见《考古学报》一九五七年第二期。),它的推广过程,也就是豪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
    需要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从汉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考察豪强经济的历史地位,离开水利是不行的。战国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国家主持下的大型水利工程,既为小农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又为农业生产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它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正是广大自耕农提供的徭役。据《管子·度地》篇记载,当时政府组织水利工程是有一套专门办法的。朝廷设有水官,“以甲士当被兵之数”组织工程,三老、里有司等亲自督责。到汉武帝时,这种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到了更高程度。西汉后期,从《汉书·沟洫志》载贾让奏书得知,中央朝廷对组织大规模工程已无力承担,整个水利事业从汉初以大型为主而变为以中小型为主,召信臣在南阳修钳庐陂即典型一例。东汉时期,王景治河这类大工程是极少数,规模也小于西汉的大型工程,而有关中小地方工程的记载则史不绝书,水井、水田的发展很快。笔者曾将散见于《文物参考资料》、《考古通讯》、《文物》、《考古》、《考古学报》中有关出土陶井、陶水田和清理古井的报导、报告作了初步统计,至一九八○年止,全国出土清理这类器物的地点,西汉是二十五处,东汉多至八十八处,不明东西汉的十三处。由此可知,东汉时不仅陂塘得到了发展,而且水井、水田也大增。巨型犁铧出现后,必然带来灌溉网进一步发展、密集。据日本学者好并隆司《秦汉帝国史研究》一书的看法,西汉后期,随着酷吏政治的消逝,汉王朝已从打击豪强、保护小农的政策走向对豪强、小农兼而容之,调节这两种经济结构的是循吏政治。西汉后期至东汉的循吏,多系地方豪强举荐。在他们主持下,中小型地方水利工程得到了很大发展,实际上这类工程是地方政府和豪强经济结合的产物。当中央集权国家无力承担水利工程这一使命时,豪强经济发挥其自身力量推动着水利工程事业向纵深发展。
    从以上考察可知,汉代豪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在武帝以后得到发展决非偶然,它是以生产工具变革为基础的合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
    
    把汉代生产力进步的历史与豪强经济发展的历史结合考察,汉代豪强经济具有明显的历史性进步。当然,这种进步是与汉代自耕农经济相比较而言的。
    前面已指出,自耕农经济虽然在铁器使用的最初阶段展现了历史的进步,但在“二牛抬杠”出现后却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自耕农经济为何无力推广大型犁铧及马、牛这类耕具、耕畜呢?李悝描绘的战国时期自耕农经济状况,大家是熟悉的(注:见《汉书·食货志》上。)。陈直先生认为,“此段文字夹叙在魏文侯李悝尽地力之教中,实则皆是叙述汉代农民耕作的情况。”(注: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第二七七至二七八页,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我认为除了税率不同,穿衣主要靠家庭织业、并不全靠市场这两点外,其他和汉代典型意义上的自耕农相比,的确没有什么不同(至于实际上自耕农占有土地数量及其耕作能力,后面还会提到)。从他们的收入来看,要购置牛、马等耕畜,对大多数人说来是困难的。汉代的牛、马价格极为昂贵。贱时,牛价每头近三千钱(注:《居延汉简甲编》181B。),马价每匹五千余钱(注:《居延汉简甲编》808。)。贵时,牛价可达一万五千钱一头(注: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一九七四年第四期。),马价更达十五万至二十万钱一匹(注:《汉书·武帝纪》、《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个别时期,牛甚至可达二十四万钱一头(注:居延新汉简《责寇恩事》,《文物》一九七八年第一期。),马可达一、二百万钱一匹(注:《汉书·食货志》下,《后汉书·灵帝纪》。)。大型犁铧是在武帝以后出现的,这时的盐铁业已为官府专卖。当时民间反映,“盐铁价贵,百姓不便。”(注:《盐铁论·水旱》。)试想,在战国和西汉前期,即自耕农经济相对兴盛时期,自耕农都“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随时濒临破产,甚至“卖田宅,鬻子孙”(注:《汉书·食货志》上。);那么,在自耕农经济开始走向萎缩的西汉后期,他们能有多少力量来购置耕畜和大型犁铧呢?《盐铁论·水旱篇》贤良曰:“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大器”在民间不受欢迎,主要是自耕农缺乏使用“大器”的必要条件。所以,《淮南子》所谓“蹠耒而耕”,《盐铁论》说小农“木耕手耨”,均不提牛耕,就是这个道理。它决不是作者的疏阔,而应看成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反映。很明显,财力的匮乏,是自耕农经济无法在生产中推广“二牛抬杠”和大型犁铧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