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发现了龙兴寺遗址,据报道寺址位于青州古城西门南部,占地近3万平方米。 过去在该寺遗址范围内曾多次发现过北朝时期的贴金绘彩石造像(注:1.青州市博物馆《山东青州发现北魏彩绘造像》,《文物》1996年第5期;2. 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等《山东青州出土两件北朝彩绘石造像》,《文物》1997年第2期) ,这次更在寺址中轴线北部大殿后5米处,发现一处面积近67平方米的窖藏坑, 从坑中清理出佛教造像约200 余尊,其时代自北魏,历经东魏、北齐、隋、唐,直至北宋年间,但以北朝时期的贴金绘彩石造像最吸引学者的注意。这批资料公布后不久,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于1997年举办了“雕塑别藏--宗教篇”特展,并于同年7月出版特展图录, 其中披露有由石愚山房、静雅堂、震旦文教基金会等收藏的北朝时期青州石造像多件,有的贴金绘彩保存颇好,显系近年出土而流失出大陆的文物,均系罕见精品(注:〔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雕塑别藏--宗教编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7年7月版)。上述两批佛教造像精品, 自然使人忆及此前在南北朝时青州地区的多次重要考古发现。 南北朝时青州地区出土的佛教石造像,除上述青州市龙兴寺遗址的发现外,最重要的一批发现于诸城市,1988~1990年诸城兴修体育中心时,发现一处古代佛寺废址,出土的石造像残体超过300件(注: 1.诸城市博物馆《山东诸城发现北朝造像》, 《考古》1990年第8期;2.杜在忠等《山东诸城佛教石造像》,《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其次是1976~1984年在博兴县城东北龙华寺遗址的发现,先后获得石造像、铜造像和瓦当等文物,出土石、铜等造像已达200件, 主要为北朝时期所制作(注:1.常叙政等《山东省博兴县出土一批北朝造像》,《文物》1983年第7期;2. 山东省博兴县图书馆李少南《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北魏至隋代铜造像》,《文物》1984年第5期;3. 山东省博兴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6年第9期)。 有学者据博兴铜造像的特征,得出这一地区地处滨海,距离北朝历代政治、文化中心地区较远,因而具有相对保守性的结论(注:丁明夷《谈山东博兴出土的铜佛造像》,《文物》1984 年第5期),并为一些学者所沿用(注:陈慧霞《山东北朝佛教造像初探》,第42页)。此外,在青州、诸城和博兴,除上述几处佛寺废址发现的佛教造像外,还有一些佛教造像出土,如1979~1981年在青州市城东兴国寺故址采集残石造像近40件,主要是北朝遗物(注:夏名采等《山东青州兴国寺故址出土石造像》, 《文物》1996年第5期);1978年诸城林家村镇青云村发现窖藏铜造像等7件(注:诸城县博物馆韩岗《山东诸城出土北朝铜造像》,《文物》1986年第11期);1981年博兴河东村发现窖藏铜造像5件(注:博兴县图书馆李少南《山东博兴的一处铜佛像窖藏》,《文物》1984年第5期)。 在广饶(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赵正强《山东广饶佛教石造像》,《文物》1996年第12期)、高青(注:常叙政等《山东省高青县出土佛教造像》,《文物》1987年第4期)和更北的无棣 (注:惠民地区文物管理组《山东无棣出土北齐造像》, 《文物》1987年第7期),也有北朝造像被发现。粗略估计,这一地区先后出土的石、铜造像总数已近800件 (注:在南北朝时青州地区还曾有佛教造像的重要资料被发现,例如80年代曾在临朐发现一处窖藏,出土北朝石造像数量超过150 件,其中20余件有铭刻,纪年自北魏建明至东魏武定年间,惜仅见于报纸的简单报道,缺乏全面记录和图像资料,见《人民日报》1984年11月30日,故此本文暂无法计入),如能仔细进行分析,当会对南北朝时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除佛教遗物外,青州地区(注:本文所述南北朝时的青州地区,系泛指南朝宋时的青州领域,北朝时北魏以降的青州,并扩及其北齐州的领域,其中心在现在潍坊、青州、淄博、临朐一带)的北朝墓葬的清理发掘资料,也极引人注目。1986年在临朐冶源镇海浮山南坡发现的崔芬墓,以其墓室壁画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崔芬为东魏威烈将军、行台府长史,卒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注: 吴文祺《临朐县海浮山北齐崔芬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第174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墓室部分壁画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2·墓室壁画》图版57~59,文物出版社,1989年)。此前于1971年, 在青州市(原益都县)城南征集到一座被破坏的北齐石室墓中残存的10件石板,其中8 件有精致的线刻画,据云该墓葬于武平四年(573年) (注:山东省益都县博物馆夏名采《益都北齐石室墓线刻画像》,《文物》1985年第10期)。在稍北的今淄博市一带,更不断有重要的北朝墓被发现。1973~1983年,在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发现过清河崔氏一重要支系的族葬墓地,已发掘过其中的19座(注: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2. 淄博市博物馆等《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3期),其中包括曾撰写过《十六国春秋》的崔鸿的坟墓。此外,1982年还曾征集到70年代于淄川区二里乡石门村出土的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傅竖眼墓志 (注:张光明《山东淄博市发现北魏傅竖眼墓志》, 《考古》1987年第2期。)。同年还征集到淄川区和庄北朝墓中出土的青釉莲花瓷尊等遗物(注:淄博市博物馆等《淄博和庄北朝墓葬出土青釉莲花瓷尊》,《文物》1984年第12期)。此外,在济南附近还发现过两座北朝时期的壁画墓,一座是1984年发掘的济南旧城东南马家庄北齐武平二年(571年)□道贵墓(注: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马家庄北齐墓》,《文物》1985年第10期),另一座是1986年在济南老城南的东八里洼清理的北朝壁画墓(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文物》1989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