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于阗文书折冲府官印考释①(2)
二、折冲府称谓中之诸卫名与州府名 据上文可知,体现在官印中的折冲府名称,都是某某卫某某府,如“左豹韬卫弱水府之印”。沙知先生搜集的敦煌吐鲁番文献中所见唐军府名74例,有34府的名称中标以中央的十二卫,如左玉钤卫效谷府、左玉钤卫前庭府、右玉钤卫蒲昌府、右玉钤卫天山府等。(18)这是否应该就是折冲府在法令文书上的官方称呼呢? 前辈时贤有关唐代折冲府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清人劳经原始著《唐折冲府考》,罗振玉继为《唐折冲府考补》及《拾遗》,谷霁光更作《唐折冲府校补》,张沛著有《唐折冲府汇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此外,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和唐代墓志的学者如沙知、毛汉光、李方、武伯纶、王其祎、周晓薇、杜文玉、刘思怡、客洪刚等发表了众多的论文,对于唐代折冲府名称的汇集和考证,可谓穷追不舍。(19)但是,很少有人关注折冲府的全称问题。由于折冲府的称呼问题涉及到府兵制下的军府管理体制,兹略作申论。 唐代统领折冲府的中央机构是十二卫和东宫六率,所有折冲府都分属不同的卫或率,但因其地而各有名号。(20)隶属于东宫六率的折冲府资料较少,毛汉光《唐代军卫与军府之关系》一文汇集了180个与卫、率有明确统属关系的折冲府,统属于东宫六率的仅数例而已。从其统计的资料看,同置于一个州的折冲府,常常分属于不同的军卫,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并非按照地域来划分所统折冲府。 以西州为例,贞观十四年(640)唐灭高昌设西州,此后不久即在西州设四个折冲府:前庭府(置于西州治所高昌县)、天山府(置于天山县)、岸头府(置于交河县,亦被称为交河府)和蒲昌府(置于蒲昌县和柳中县)。史料无法证明四府是否同时设置于贞观年间,但到高宗时无疑均已建立。(21)西州四个折冲府所属中央军卫分别考释如下。 1.前庭府属左领军卫(左玉钤卫)。史料见于:(1)北图新069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尾题:“大唐永隆元年(680)四月卅日,武举任左领军卫前庭府左果毅上柱[国]阴仁协敬造。”(22)(2)《武周久视元年(700)氾达德墓志》记:“女适右玉钤卫前庭府旅帅曹氏之门”(23)。(3)吐鲁番出土《唐开元某年西州前庭府牒为申府史氾嘉庆诉迎送赵内侍事》(TAM358:9/1),文书上钤有“左玉钤卫前庭府之印”(24)。这里《氾达德墓志》所记当误,亦应作“左玉钤卫”。因为此前的永隆元年属左领军卫,此后的开元年间还属左玉钤卫(左领军卫改),不太可能在中间改属右玉钤卫。又,前庭府设置于贞观十四年平高昌后不久,光宅以前当有“左领军卫前庭府之印”。为何到开元年间没有重新起用此印,而是继续使用“左玉钤卫前庭府之印”?或者,神龙以后折冲府用印的规定不再严格,有的地方用光宅改易官名之前的旧印,以符合神龙官名复旧之后的现实;有的地方则继续用光宅改易官名之后的新印,尽管与神龙恢复旧有官名的现状不甚相符,但对于折冲府来说,并不至引起混乱。此例目前尚无确解,存此待考。 2.天山府属右领军卫(右玉钤卫)。史料见于:(1)吐鲁番出土文书《武周天山府符为追校尉已下并团佐等分番到府事》(73TAM509:19/14)、《武周天山府下张父师团帖为勘问右果毅网职地子事》(73TAM509:19/15(a))、《武周天山府下张父团帖为新兵造幕事一》(73TAM509:19/2)三件文书上都钤有“右玉钤卫天山府之印”(25)。(2)天授二年(691)《唐赵玄应墓志铭》载志主“寻授左玉钤卫天山府果毅都尉”(26)。《赵玄应墓志》所载当误,应按官印作“右玉钤卫天山府”。又,唐长孺先生上引文中考证天山府当设于高宗时期,光宅元年以前当属于右领军卫。 3.岸头府(交河府)属右领军卫(右戎卫,右玉钤卫),史料见于:(1)龙朔二年《氾武欢墓志》作:“右戎卫岸□(头)府队副氾武欢”(27)。(2)大谷文书3477+3472+3475《西州岸头府到来文书》钤有“右领军卫岸头府之印”(见前引文)。龙朔二年改左右领军卫为左右戎卫,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左右玉钤卫,神龙元年复故(28)。目前尚未发现“右玉钤卫岸头府”的资料,但据同在西州的其它三府材料看,在光宅至开元前期,当称为“右玉钤卫岸头府”。 4.蒲昌府属右领军卫(右玉钤卫)。史料见于一例:《沙州都督府图经》卷三(P.2005)记:“游击将军、守右玉钤卫西州蒲昌府折冲都尉、摄本卫中郎将、充于阗录(录当作镇)守使、敦煌郡开国公张怀福”(见前引文)。 据此,西州四个折冲府都是隶属于十二卫的军府。可以推知,全国各地所有的折冲府都是中央十二卫的下属机构,不存在不隶属于十二卫之折冲府。其法令上的全称都应是卫名加府名,一如折冲府官印上的称呼。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即使将所有唐代折冲府的资料汇集分类,也无法把每一个折冲府所属的卫加以落实。(29)不过,关于折冲府的称谓,还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而且不同的称谓组合方式,似乎都有其特殊的应用场合。 第一种是官印上的称呼,卫名直接加府名。已见材料中有“左豹韬卫弱水府之印”、“右豹韬卫□□府之印”、“左玉钤卫前庭府之印”、“右玉钤卫天山府之印”、“右领军卫岸头府之印”等。这应是唐代折冲府在法令上的官方称谓。不过,比较下列第二种情况,官印上的称谓似应为一种官方正式的简称。 第二种是告身中的称呼,卫名加州郡名加府名。如敦煌出土《圣历二年(699)氾承俨昭武校尉行左卫泾州肃清府别将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告身》(30)。前引敦煌出土《沙州都督府图经》卷三(P.2005)所记开元四年(716)前后张怀福的结衔是“游击将军、守右玉钤卫西州蒲昌府折冲都尉、摄本卫中郎将、充于阗录(录当作镇)守使、敦煌郡开国公张怀福”,亦当来源于其告身。吐鲁番出土《唐天宝十载(751)制授张无价游击将军官告》中,张无价此前的身份是“昭武校尉行左领军卫敦煌郡龙勒府右果毅都尉员外置同正员”,新授任的身份是“游击将军守左威卫同谷郡夏集府折冲都尉员外置同正员”,告身中甲头许光景在新授任前的身份是“昭武校尉守右卫绛郡长祚府左果毅都尉员外置同正员”(31)。与官印上的称谓相比,告身文书中的称谓则是一种官方正式的全称。 第三种是墓志上的称呼,一般是府名前加某某县、某某州或某某州某某县。如《氾建墓铭》题“垂拱二年西州高昌县前庭府队正上骑都尉氾建□铭”(《高昌砖集》)(32)。《氾大师墓志》题“西州前庭府校尉上柱国氾大师墓志”(33)。长安三年《张诠墓志》题“大周西州天山县前天山府校尉上柱国张府君砖志”(34)。还有的州县名也没有,直接称府名,如显庆五年《刘住隆妻王氏墓志》题“岸头府校尉刘住隆妻王氏墓志”(35);永昌元年《张雄夫人麴氏墓志》记“长子定和,前庭府折冲都尉”(36)。不过,墓志上的官称大都只记州县加府名,无所属卫名,这当是一种习惯性的称谓。 第四种是地方官私文书中的称呼,与墓志中的称呼大体相类似,有称某某县某某府、某某州某某府或某州某县某府者,而且在具体行文中,一般都直接称府名。此类史料颇繁,此不备举。这自然也是为了简便而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称谓。 综上所述,唐代的折冲府都是隶属于中央十二卫的军府,尽管史料还不足以还原已知各个折冲府所属的卫名,但可确定的是,每一个折冲府都有其所统领的卫。例如由于吐鲁番文书中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折冲府资料,使我们得知西州四个折冲府所属的卫名。由于墓志和地方官私文书中记载的折冲府名大都为习惯性的简称,而非法令意义上的官方称呼,所以这些文献中并没有保留其所属卫名的资料。只有在正式的告身文书和官印中,包含所属卫名的折冲府的完整官方称谓才得以呈现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