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抵台后立即部署基隆防御,筹划全台防务,并于8月6日击退了由法国海军少将利士比所率舰队对基隆的第一次进攻。 综观此阶段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策略,具有适时、积极、有效的特点。这表明清政府从中法战争一开始,就把维护台湾不受法国侵略作为对法军事斗争的核心问题。 第二阶段:自1884年8 月上旬台湾守军击退法舰队第一次进攻基隆至同年10月下旬法国舰队封锁台湾止。此阶段,清廷一方面屡次严令沿海督抚“拨军援台”;另一方面谕令在越中国军队合力进攻北圻,以牵制攻台法军,同时还谕令刘铭传发动、依靠台湾当地人民力量,以保全台湾。此阶段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方略,以“拨军援台”为主,攻北圻法军以解台之围为辅,同时要求刘铭传“以台保台”。 8月6日,法舰队攻台失败后,法国议会于16日通过支持内阁对华军事行动的方案。23日,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得手以后,法国海军部于9月18日向法海军提督孤拔发出进攻台湾指令, 命令攻占台湾基隆和沪尾,以实现法首相茹费理于9月15 日提出的“以台湾岛的基隆和淡水(即沪尾)两埠口的行政和经营以及其海关、矿山等让与我们,以九十年为期”的狂妄侵略目标〔16〕。 面对法国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的行动,清廷在8 月中旬酝酿对法公开宣战。光绪帝于8月14 日向沿江沿海督抚发出上谕称:“法人肆意要挟,无理已甚……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大臣,迅速整备一切事宜,听候谕旨,务当尽力筹办,期于战守确有可恃,同心敌忾,宣布国威,不准迁延贻误。”〔17〕17日,军机处寄沿江沿海将军督抚统兵大臣等电旨称:“著沿江沿海将军督抚统兵大臣,极力筹防,严行戒备。不日即当明降谕旨,声罚致讨。目前法人如有蠢动,即行攻击,毋稍顾忌。法兵登岸,应如何出奇设伏以期必胜,并如何悬赏激励俾军士奋勇之处,均便宜行事,不为遥制。”〔18〕26日,光绪帝正式下达宣战上谕,命令清军将领:“沿海各口,如有法国兵轮驶入,著即督率防军,合力攻击,悉数驱除”〔19〕。 在这一阶段中,中法两国围绕着台湾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军事斗争。清政府为抗法保台,首先采取“拨军援台”措施,使台湾增强了军事实力。8月11日,刘铭传将台湾危难状况电告总理衙门, 称台湾“海外孤悬,信总不通,兵单器缺,茫无措手”,请求大陆增援〔20〕。军机处即于18日寄钦差办理广东防务彭玉麟等电旨,指出:“法人注意台湾,传闻有复踞基隆并扰澎湖之说,台南北均形吃重。著彭玉麟等速拨吴宏洛五营,或他军,携精械航海至旗后上岸。该尚书等力顾大局,必能妥筹援应,迅赴戎机。以后并当设法接济军火”〔21〕。次日,军机处又致电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曾国荃称:“顷闻孤拔兵船要出闽口,求我兵船暂离开,以存体面,伊有急救东京之信。该洋船设词赴越,实必赴台。台防紧要,粤省有铭部,务速饬运兵械援台。”〔22〕针对国内湘淮两军素存畛域的情况,朝廷一再谕令有关督抚顾全大局,速派援军赴台。8月23日,军机处寄李鸿章等电旨,“著李鸿章、 曾国荃各拨兵船二只,刻日抵闽”,强调“大局所关甚重,勿分畛域,勿存成见”,“著曾国荃传知程炳文,赶募数营,即日东下填扎江阴,程炳文到后,再饬章高元旧部赴台”〔23〕。 朝廷一再谕令地方督抚拨军援台,对于增强台湾防御、抗击法军侵台活动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地方督抚的主客观原因,拨军援台进展缓慢,加上法国舰队出没于海峡地区,雇船隔海运载兵械难度较大,因此,刘铭传对于大陆的援军,大有“杯水车薪”之感。刘铭传在10月3 日的奏折中说:“八月初二日,大雨飓风之中,上海所雇汇利、万利两船装载江阴刘朝祜勇六百人驶到,赶用剥船接卸百余人,而风势紧急,两船皆避风入海,汇利仍将原勇装回上海,万利仅装五十人,于次日先回。”〔24〕10月5日, 刘铭传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淮勇到台仅六百。法陆兵二千七百人,带机器掘煤,言由沪尾攻城,并募土勇剪发为兵。台北府城危在旦夕。”李鸿章将此电转告总理衙门时,认为“该提督亲军太单,台营多不得力,孤悬海外,无法救援,徒为焦急”〔25〕。 其次,清廷一再严令在越南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加紧进攻法军,旨在牵制攻台法军,以解台湾之围。在“拨军援台”收效不甚理想的情况下,配合台湾战况,清廷开始采用“攻其必救”之策。9月30日, 军机处寄云贵总督岑毓英、潘鼎新电旨,提出:“现在法船尚集闽口,意极叵测,必须滇、粤两军合力进规北圻,以为牵制”〔26〕。10月1日, 刘铭传率守军与法军在基隆激战不支,下令“撤基(隆)援沪(尾)”,次日,法军占踞基隆,台湾战事危急。于是,清廷在4 日再次向岑毓英发出电旨,明确提出实施“攻其必救”之策,电旨称:“昨据李鸿章电称,闽口法船大队南行,今复有基隆失守之信。法人凶狡,惟有攻其必救,直逼西贡等处,庶使分兵西援,台湾乃可稍松。前谕令岑毓英、潘鼎新合力进兵,著即迅速前进,并激励刘永福率军进剿,先攻克太原、北宁各城;越南义民如有可为内应,务当设法联络,内外夹攻,俾使法人无可驻足,自可直达南圻,以期牵制”〔27〕。 为解台湾之围,清廷从整个抗法战争全局出发,采用“攻其必救”的策略,不失为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清廷做出“攻其必救”的决策后,10月12日,岑毓英所部滇军进攻宣光等地,但这些军事行动,未能从根本上牵制攻台法军。 这一阶段,清廷在采取“拨军援台”为主、“攻其必救”为辅的斗争策略的同时,从10月初起,开始谕令刘铭传加强台湾守军内部团结、依靠台湾绅民,实行“以台保台”的策略。基隆失守后,光绪帝即向刘铭传发出电旨,称“基隆要地,岂容法兵占踞!著刘铭传乘其喘息未定,联络刘璈,同心协力,合力攻剿;并募彰、嘉劲勇助战,将敌兵悉数驱逐。立功者予上赏,退缩者即正法。台湾孤悬海外,他处接济,缓不济急。刘铭传当联络绅董,因地劝捐。如军械缺乏,即中国军器亦可应急。台地巨族多养私丁,可急召头人,重赏募用”〔28〕。20日,光绪帝再次令刘铭传依靠台绅解决军饷等问题。上谕称:“有人奏,台防孔亟,请饬绅商捐输,并举办电线等语。据称台绅林维源等,家资殷实。著刘铭传遴委妥员,驰赴各县,设法借用劝捐,毋得藉端勒索。”〔2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