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攻其必救”方略的指导下,潘鼎新、苏元春、冯子材等将领迅速克复谅山,终于在3月23至29日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 清军在越南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尽管没有迫使法国从台湾抽调兵力奔赴越南战场,但是极大挫伤了侵台法军的士气,使孤拔所率的侵台法军在军事上毫无进展,孤拔不得不于3月29日转攻澎湖。 再次,雇商船运载兵械,伺隙抵台,以增强台湾的抗法斗争实力,这是此阶段清廷实施抗法保台的重要方略。台湾被封锁后,清廷仍不放弃对台湾的援助。10月29日,光绪帝上谕要求沿海督抚伺隙将兵械运往台湾:“台湾军火缺乏,著李鸿章、曾国荃、杨昌濬、张之洞、倪文蔚设法接济。法人有封海之说。全台口岸甚多,必有可以运送之处;前据刘铭传电称,可由新竹登岸。著该大臣等遴派精细员弁,妥为运解,或由外国商船受雇包运,给予重价,并著妥为筹办,毋稍膜视。”〔46〕对于军饷接济等事项,上谕称:“据杨昌濬电称,台湾饷绌,已饬司设法接济;具见力顾大局,即著迅筹解往。吴鸿源所募两营,著该督饬令设法渡台助剿,毋稍迟延。彭楚汉现拟雇渔船渡新竹、鹿港,藉通文报,并著传知该提督,妥为办理。”〔47〕31日,军机处发出电旨:“据李鸿章称,已拨银十万两,并嘱杨昌濬潜运银十二万赴台。如已运到,军心可振。盛昱等奏南澳、厦门可绕至后山苏澳等处登岸运送军火等语。李鸿章、曾国荃务当迅速筹办,并与张之洞、杨昌濬电商,凡有可以援台之处,竭力筹划,切勿畏难坐视。”〔48〕12月7日,光绪帝又令有关督抚“雇商轮运载兵械, 伺隙抵台”〔49〕。 有关督抚遵照朝廷意旨,想方设法雇商船运载兵械抵台。如吴鸿源所带一营于12月16日由厦门雇渔船潜渡,于次年1月中旬到达澎湖, 然后再雇民船将所带一营兵力运抵鹿港登岸〔50〕;1885年1月29日, 雇英船“威利”号运聂士成部援兵850 人及军械饷银到台湾卑南登岸〔51〕。援军抵台后,为抗法保台斗争发挥了作用。 此阶段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策略主要是上述所说的三个方面,除此以外,清政府曾屡次令南北洋大臣调兵轮游弋闽海,以“牵制法船,以松台围”〔52〕,但因种种原因,终未能如愿。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从总体上看,此阶段清廷实施的“抗法保台”三策,在不同程度上都收到一定的积极效果。 第四阶段:自1885年3月下旬镇南关-谅山大捷至7月下旬法军最后从澎湖撤军止。此阶段,清政府基于中法双方战场实力的对比,决定“乘胜即收”,以实现救台、保台之目的。1885年3月下旬, 中国军队在越南战场上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中国军队士气大振。然而,从全局来看,中法两方战场实力对比未发生质的变化。 就中国方面而言,在越南战场上中国军队总体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兵部尚书彭玉麟在3月22 日即镇南关大捷的前一天报告说:“近日查关内外军情,甚为可忧,此间议潘抚者太多,虽道远卒难确考,惟诸军气馁心离,军民多怨,目前边事益难。潘不善驾驭诸将,才力竭蹶,调度未能裕如,桂军断难再振,则已显然。若再不变计,以后法虏谅守日固,则已显然。若再不变计,便无从挽救,东境亦必蔓延。”〔53〕31日,即冯子材收复谅山后的第二天,云贵总督岑毓英奏报刘永福所部情况称:“记名提督刘永福自左域失利退扎连山总,军心瓦解,陆续逃遁,所存不满五百余名;其部将黄守忠之营勇,又已全行溃散。迄今将及一月,多方招集,不足千人,战守两难,进退失据。”〔54〕在台湾战场上,台湾守军状况日益窘困。据刘铭传4月3日给总理衙门的报告中称:“吴鸿源年近七十,素带水师,所部皆水师将官,新募土勇,器械不精,兵将又不得力……吴军本议广东济饷,至今未解,仍由台发饷。王诗正所部三千,又抽土勇二千,饷由台支发五万,军火器械搜发一空。援军皆徒手渡台,更增台急……恪靖各营,一败气馁。土勇败后难整,现裁去千余,曹部亦裁并两营,以节饷需。闽省久无信来,亦无兑款,若一月后无大批饷至,兵必溃散。台北借款,每月允缴三万元无济。目前内溃重于外患,传实无法支持。”〔55〕 就法国方面而言,法军在越南战场上失败,士气低落。但是在海上,法国舰队于3月30日即谅山大捷后的第二天攻占了澎湖, 由此取得了海上的绝对优势。法国因越南战场上的失败,导致国内政局混乱,茹费理内阁倒台。但是,茹费理内阁倒台后,法议会中主战派占优势,议会通过了增拨侵华军费和兵力的提案。法国议会议案等事,出使俄英国大臣曾纪泽于4月1日电告总理衙门云:“法绅虽咎茹,然谓须救兵,将刻议允饷五十兆方,允兵万人,俟新执政到任用。”〔56〕 法国国内政治动向,引起中国驻外使节的关注,建议清政府迅速罢兵议和。3月30日,曾纪泽致电总理衙门称:“谅山克,茹相革。 刻下若能和,中国极体面,虽稍让亦合算。似宜趁法新执政初升时速办。”同日,出使法德义奥国大臣许景澄亦致电总理衙门云:“谅山战胜,可乘机议和,否则,战祸无已。”〔57〕 基于法国舰队已占据澎湖,且法国政府又追加军费和增派兵力,又基于越南战场上中国军队的现状以及台湾守军的困境,军机处于4 月10日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发出电旨,要求张之洞从“保全台湾”大局出发,令中国军队“乘胜即收”。电旨称:“现在桂甫复谅,法即据澎,冯、王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且该督前于我军失利时,奏称只可保境坚守,此时得胜,何又不图收束耶?著该督遵旨,亟电各营,如电信不到之处,即发急递飞达,如期停战撤兵;倘有违误,惟该督是问!”〔58〕 清政府从中法双方军事态势现状出发,从维护台湾领土主权不受法国侵犯这一根本大局出发,为“保全台湾”及时采取“乘胜即收”的策略,是明智的决策。中国军队遵旨“乘胜即收”后,台湾于4月15 日停战。由上可见,清政府此阶段在军事上采取“乘胜即收”的策略,以实现保救台湾的目的,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