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近代上海市政(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熊月之 罗苏文 周 参加讨论

1947年上海、南京、天津、重庆、汉口、台北、广州七大城市公用事业比较表明,上海人口占七市人口总数的42.2 %, 自来水售水量为72.1%,用水户68.9%,售电量68.1%,用电户60.6%。另上海煤气家庭用户气化率2.1%。 这表明上海在为居民提供都市生活基础设施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到1947年底,市政府累计筑路965390米(水泥路、柏油路长度为38.2%)(注:《上海公用事业统计年报》(1947,4 ), 第38页;上档:U1-18-225,第172页。)。在高层建筑方面,积20余年的推进形成以中山东路(外滩)、南京路、四川路、江西路、汉口路一带的高楼密集区,成为近代都市的标识。
    12年中,上海市政最突出的问题是,市区居民住房因全面抗战爆发人口再度激增而呈现空前“房荒”。其结果,一是房产经营者的暴富,上海解放前夕,约有华人房地产大业主3000余户,拥有近6万幢房产, 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故房屋租赁是多数普通市民的消费形式,在房东与房客之间的租赁中介人(俗称二房东)也是支庞大的队伍, 据1952年调查时估计约在13万人,到1955年调查时尚有8.7万人(注:《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文史资料专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二是棚户区的蔓延。1950年市区民居合计2360.5平方米,其中:花园住宅223.7万平方米(9.5%),公寓101.4万平方米(4.3%),新工房13万平方米,新式里弄469.0万平方米(19.9%), 旧式里弄1245万平方米(52.6%),简屋棚户322.6万平方米(13.7 %)(注:叶伯初主编:《上海建设》(1949-1985),第981-982页。)。棚户区以沪西、闸北较为集中,如药水弄、小辛庄、潭子湾、潘家湾、番瓜弄等处。这些地区生活设施简陋,环境污秽,如同都市村庄,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的景观形成强烈反差。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建设与晚清时期相比,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上海特别市成立后,华界市政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而华界市政的改善和发展,又使上海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整体性的改观,上海市政已跻身世界先进城市之列。
    三、租界对上海市政的影响
    近代上海市政经过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不仅位居国内各大城市之首,而且逐步跻身世界先进城市之列。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租界的存在与影响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据研究, 近代中国共设立过26个租界,其中公共租界两个,其他都是专管租界。这些租界中, 上海租界不仅设立最早,而且规模最大。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总面积最大时达48653亩,其他23个租界的总面积之和最大时为30612.32亩。 也就是说,上海两租界是天津9租界、汉口5租界、厦门两租界、广州两租界与镇江、九江、杭州、苏州、重庆租界面积总和的1.5倍以上。
    在近代中国众多的租界中,上海租界是殖民地色彩最强、影响最大的一个。即使按照被视为租界根本法规的不平等的《上海土地章程》,上海租界也仅仅是由中国政府划定一块地皮,租赁给外国人居住的居留地而已,其地的领土主权、行政权、司法权仍属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外国殖民主义者屡次违约,利用清政府的软弱和无知,豪夺巧取,把租界经营成中国政府权力难以达到的地方。在这里,外国人有类似于议会的纳税人会议;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有巡捕、军队、监狱。在这里,中国军队不能随意进出,甚至华人犯法,中国政府也不能独立处罚。租界的设立,对上海日后的发展,带来了极其复杂而广泛的影响。就市政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其一,示范效应。租界是西方世界,华界是东方世界。西方人将欧美的物质文明、市政管理、议会制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都带到这里,使租界变成东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块西方文化“飞地”。租界从1854年开始,已实行华洋杂居。在租界与华界之间,虽有界线,但没有不可逾越的藩篱,人员能够自由流动。这样,通过租界所体现的西方文化,可以毫无遮拦地扩散开来。通过租界展示出来的西方文明,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距,极大地刺激着上海人,推动着上海人学习西方的步伐。上海绅商设立的煤气公司、电力公司、马路工程局,发起的地方自治运动、华人参政运动,上海市民日趋健全的市民意识、法制意识、公共秩序意识,这些都与租界的示范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租界的道路建设,比华界宽阔、整洁;租界的市政管理比华界严格,讲究法制,对造房、行路、城市噪声、垃圾处理、警察执法,都有一系列的条例和规定,华人在感受到这方面的差距以后,进行了艰苦的努力。1895年,上海士绅成立了南市马路工程局,以修筑马路、建设市政、缩小华界与租界的差距为工作重点。1905年,李平书等上海士绅发起成立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后改为城自治公所),主旨也是学习租界市政建设和管理的长处,缩小华界与租界的距离。
    其二,孤岛效应。从地理上说,上海当然不是岛屿,但从政治空间上说,上海因为有租界的存在,在将近一百年时间里,确是一个孤岛。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号令,可以行至天涯海角,在上海租界却不能畅行无阻。中国其他地方硝烟滚滚,上海租界却可能风平浪静。由于近代中国是在连绵不断的外侵、内乱、天灾、人祸中走过来的,上海这个相对稳定的孤岛,意义就特别重要。它对上海的市政建设带来重大影响。上海地下无矿藏,地上无特产,但是很多理应开在外地的工厂却偏偏开在上海,考其原因,就是因为上海比较稳定、安全。稳定、安全,意味着风险系数较小。20世纪30年代,一个外国人这样说:很多人不理解上海何以会这样迅速地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因为从环境来看,上海并不是理想的地方,地价贵,房租高,工资昂,水源不洁,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其他地方经常动乱不安,工业发展遭到骚扰,上海则不然,“这就形成了工业集中于上海的趋势。许多本应迁出或开设在原料产地的工厂也都在沪设厂。虽然运费成本有所增加,但在上海特别是租界内,可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干扰。”(注:劳福德:《海关十年报告之五》,载徐雪筠等编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
    孤岛效应在从人口流动方面表现得相当充分。当上海周围和其他地方发生战乱、灾荒等情况时,上海吸收、容纳了众多的外地人口。抗日战争期间,上海两租界人口激增78万人,战争结束后,上海人口一下子锐减55万。解放战争期间,上海人口净增208万人,为世界罕见, 1949年战争结束后,上海人口减少了40万人。上海人口的这种大起大落的潮汐现象,给城市带来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来而复去的民流,给上海带来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带来了各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带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带来了大批的消费者,给上海市政造就了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人口急速膨胀,又造成住房拥挤,房租昂贵,交通拥挤,管理混乱。
    其三,局部有序与全局无序。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市政建设是比较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但是将三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显得混乱无序,布局不合理处较多。例如,在杨树浦和曹家渡这两大工业区之间,隔着一个商业网点密集、居民众多的黄浦商业区,使得交通拥挤不堪。30年代的一份报告说:公共租界中区和西区的房屋及办公大楼增多之后,两区马路上的行人及车辆大大增多,而跑马厅的位置又适在中心,通往西区的道路只有三条可行,“每天高峰时刻,这几条马路上拥挤不堪,加之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川流不息,致使交通状况更为恶化”(注:徐雪筠等编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第282页。)。 南市与闸北这两个同属华界的区域,因中隔租界而无宽阔大道连接。翻开上海地图,我们会发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许许多多本该笔直的道路被扭得弯弯曲曲,本该首尾如一的道路变成两头阔、中间窄的葫芦腰,或两头窄、中间阔的“凸肚”。再如,三个区域的公共交通设施各行其是。公共租界的英商电车公司、法租界的法商电灯电车公司与华界的华商电车公司,使用的是不同线路,车辆式样互异,不能互通。乘客从闸北经公共租界、法租界到南市,一般要换三次车。三个区域的自来水、供电网、电话亦各自为政。自来水管网由各公司在所属范围内分别铺设,在双边交界的马路上,两家公司均须铺设水管,互不沟通。各厂的水质、水压、水价更是五花八门。供电方面,各区发电厂都有自己的馈电区,各区的电压也不一致,有的是220伏,有的是110伏,处于交界处的居民,往往要备有不同电压的灯泡。电话方面,市内电话分属两个公司,网络互不统一,拨号方法也不一致,不同地区有几千个相同号码,很容易打错。最为混乱的要算门牌号码的编制。以南北方向道路而论,以洋泾浜(今延安东路)、长浜(今延安中路)为界,南面属法租界,序号是从北向南;北面属公共租界,序号则从南向北。以东西方向而论,同属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南原属英租界区域,序号是从东向西;苏州河以北原属美租界,门号有的从东向西,有的又从西向东。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门号杂乱无序。难怪一个外地人来到上海以后,就像进入一座迷宫,常常迷失方向。这种全局无序的状况,给上海的城市改造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