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1918,4(6)。 [3]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J].青年杂志,1915,1(1)。 [4] 高一涵。民约与邦本[J].青年杂志,1915,1(3)。 [5] 高一涵。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J].青年杂志,1915,1(4)。 [6] 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6)。 [7] 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册[A].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8] 民国日报·觉悟[N].1922-04-07. [9] 民国日报·觉悟[N].1922-04-20. [10] 陈独秀。新青年[J].新青年,1916,2(1)。 [11] 陈独秀。人生真义[J].新青年,1918,4(2)。 [12] 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J].新潮,1919,1(2)。 [13] 胡适。不朽[J].新青年,1919,6(2)。 [14] 李大钊。我与世界[J].每周评论,1919,7(6)。 [15] 高一涵。老子的政治哲学[J].新青年,1919,6(5)。 [16] 周作人。日本的新村[J].新青年,1919,6(3)。 [17] 新村北京支部启事[J].新青年,1920,3(1)。 [18] 工读互助团募款启事[J].新青年,1920,7(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