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参加讨论

16世纪,海洋成为时代的主题,一个整体的世界从海上连接起来,海上活动成为最令人瞩目的国际现象,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全球贸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晚明中国出现了张燮《东西洋考》一书,卷首萧基《小引》中有这样一段话:“其指南所至,风艢所屯,西产多珍,东产多矿。”①晚明海上贸易具有“东矿西珍”的特征,遂使晚明人海洋意识的重构跃然纸上。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突显了西洋的地位,反映了中国对外交往的重心所在。自古以来,西方就是中外交往的主要趋向。②然而,16世纪以后,东洋凸显出来,至少是取得了与西洋平起平坐的地位。事实上,这种异峰突起,已含有超越西洋的意味。在明朝人的海洋意识里,东洋的凸显是如何形成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16世纪以后的海上贸易都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关节点。更重要的是,当中国的赋役改革达到顶峰--一条鞭法出现时,一个全球市场体系已初露端倪,“东矿西珍”的海上贸易结构直接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中外学界对于晚明海上贸易已有诸多研究成果,然而明朝人的海洋意识及由此引申的“东矿西珍”问题没有引起学者关注;晚明东西洋海上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及背后推力等问题,也缺乏专门考察。笔者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此专文聚焦晚明人海洋意识的重构,具体考察东西洋概念的变化,比较晚明与明初的海上贸易商品结构,探讨晚明东西洋贸易形成的“东矿西珍”实态,进而探寻东洋凸显及其特征背后的推力所在,揭示16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及其历史进程,以见教于方家。
    一、东西洋概念及其变化的梳理
    考察东矿西珍,首先要确认萧基所谓的“西产多珍,东产多矿”中的“西”与“东”的含义。这里的“西”与“东”,无疑是指西洋、东洋。因此,首先要确定明朝人海洋意识中对于西洋与东洋的概念。
    中外学界聚焦于东西洋的分界,争议纷纭,莫衷一是。③由于标准不同,分歧迭见。学界的争议孰是孰非?这只能从明朝人的海洋意识出发,以明朝人的认识为判断依据。在明朝人的观念中,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认识:一种是以苏门答腊以西海域为西洋,以东为东洋,这以明初马欢《瀛涯胜览》为代表④;另一种以文莱以西为西洋,以东为东洋,这以晚明张燮《东西洋考》为代表⑤。以上两种认识的形成,均出自明朝文献,那么问题的焦点就在于东西洋名称在不同时期确有不同的含义。
    元朝《大德南海志》与《岛夷志略》中,已有小东洋、大东洋、小西洋和西洋的多种称谓,说明自元朝以来东西洋名称出现并通行于世。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七次下西洋,其出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地域之广,影响之深,史无前例,史称“盛事”。郑和下西洋的随行者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明确记载,明朝人是以南浡里国为东西洋的分界,它位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的帽山,帽山以西被认为是西洋,也就是说今天的印度洋才被称之为西洋,当年叫做“那没黎洋”。按照明初人的海洋意识,帽山以西是西洋,以东就是东洋。⑥当时的苏门答腊岛也就是“东洋之尽处”。永乐年间有东洋冯嘉施兰和浡泥国、吕宋国使臣来朝之事。⑦冯嘉施兰、吕宋位于今菲律宾群岛,浡泥则是位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的古国。而当时人将朝鲜称为东洋朝鲜国。⑧可见,明初人们是把东自朝鲜半岛,西至苏门答腊岛,包括今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半岛,以及中南半岛诸国,统称为东洋。
    郑和七下西洋以后,西洋凸显,“西洋之迹,著自郑和”⑨。在下西洋影响下,东西洋概念很快发生了变化。马欢云“往西洋诸番”,费信载“历览西洋诸番之国”,而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顾名思义是将下西洋所到国家和地区,包括占城、爪哇、旧港、马六甲乃至榜葛拉国、忽鲁谟厮国、天方国,一律列入了西洋诸番国。换言之,他把下西洋所至诸国都列入了“西洋”界限内,极大地扩展了“西洋”的范围。此后,约作于正德十五年(1520)的《西洋朝贡典录》更进一步将“朝贡之国甚著者”全列入了“西洋”的范围,编辑的23国,包括了广阔的区域,其中列有东洋的浡泥国、苏禄国、琉球国。⑩于是“西洋”不仅极大的彰显,而且前所未有地扩大到了包括东西洋,乃至海外各国之义了。笔者曾对“西洋”一词作了专门考释,指出郑和下西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后明朝人将郑和所到之处乃至极西之地都称为西洋。(11)在明朝人的海洋意识中,西洋已包括了原来划分在东洋范围里的国家,西洋由此凸显。
    那么,改变这种观念,东洋彰显出来,又始自何时?这是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应该厘清的问题。
    在晚明人的海洋意识中,海上世界仍然划分为东西洋,但东西洋概念与明初已经完全不同。一般来说,今人对于晚明人东西洋分界概念的认识来自张燮《东西洋考》,其中记载:“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12),明确地说晚明以文莱为东西洋的界限。就此而言,晚明的东西洋划分较明初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学者以此认为明初对东西洋的划分是以文莱为界,或以明初概念校正晚明概念,或以晚明概念纠正明初概念,实际上都是没有厘清时空变化的因素,因而产生了对明人概念的误解。
    以往学界几乎形成一种固定的认识,即《东西洋考》中的东西洋就是晚明人海洋意识中的东西洋。事实是否如此呢?为了评价晚明人对东西洋的认识,必须对这部书中的三个问题细加考索:第一,《东西洋考》中的东西洋范围界定从何而来?第二,当时是否只有《东西洋考》中涉及的东西洋贸易?换言之,《东西洋考》中的东西洋划分及范围是否包括当时全部海上贸易?第三,《东西洋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这需要从文本进行考察。《东西洋考》首列《西洋列国考》,次列《东洋列国考》,以下分为《外纪考》、《饷税考》、《税珰考》、《舟师考》、《艺文考》和《逸事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