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⑤参见何高济译:《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4-85页。 ⑥参见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第327页。 ⑦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参见德山:《元代交通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年版。党宝海:《蒙元驿站交通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德国学者奥博瑞熙特的《13-14世纪蒙古统治下中国的驿站交通》(Peter Olbricht,Das Pastusesen in China unter der Mangolenberrschaft in 13.und 14.Jahrhundert,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1954)。岩井大慧:《元代东西交通略考》,收入东京帝国大学史学会编:《史学会创立五十周年纪念、东西交涉史论》上册,东京:富山房,昭和十四年。 ⑧参见尚铭:《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收入陈开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⑨参见《马黎诺里游记》,收入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351-353页。 ⑩参见何高济译:《鄂多立克东游录》中译者前言,收入《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纪》,第31-32页。 (11)参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320页。 (12)参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413、415页。 (13)参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323、355页。 (14)裕尔撰、考迪埃修订、张绪山译:《东域纪程录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4页。 (15)白佐良、马西尼撰,萧晓玲、白玉崑译:《意大利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4页。 (16)顾道森撰、吕浦译:《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0页。 (17)孙尚扬、钟鸣旦:《一八四○年以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18)参见罗光:《教廷与中国使节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3页。 (19)转引自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0)中译本现有两种:一是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内收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著《蒙古史》。二是耿昇、何高济译:《柏朗嘉宾蒙古行记、鲁布鲁克东行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1)有关鲁布鲁东的旅行目的,在学术界尚有争议,有为法王使节和传教士两说,参见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17-18页。耿昇、何高济译:《柏朗嘉宾蒙古行记、鲁布鲁克东行记》,何高济:《鲁布鲁克东行记》中译者前言,第184-186页。 (22)有关教廷与蒙古关系的研究,参见伯希和撰、冯承钧译:《蒙古与教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I.De Rachewiltz,Papal Envoys to the Great Khan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3)参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320-321页。 (24)参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323-324页。 (25)参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331-33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