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海疆政策的思想探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何瑜 参加讨论

有清一代清人的海疆观念与今人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领海制度在十八世纪初已在西方世界形成,但其时中国朝野的海权意识仍十分淡漠。与明朝相比,清王朝的海防范围虽多有扩大,但统治集团和士大夫阶层的海疆观念,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当时海疆所指仍主要是东南的海防区域,即东南沿海的府县,包括海口、沿海半岛和大小岛屿等,其海洋国土的领海观念,直到清朝末年也没有形成。如嘉庆时人严如熤在《洋防辑要序》中列数清朝海防要地时指出:“我国家于崇明、舟山、玉环、海坛、金门、澎湖、南澳、州岛屿深阻之处,皆特设镇将。而台湾在澎湖外,距海岸水程千里,鸡笼、凤山隶我版图,设官莅长,人物繁昌,屹然为海外钜镇,声威雄壮,杜岛夷之窥伺矣;口岸则直隶之天津,山东之登莱,江南之狼山,浙江之黄岩、温州,福建之福宁、厦门、漳州,广东之潮州、碣石、虎门、高廉、琼州,各设专阃,分布重兵,而……松江当刘河、吴淞川沙要口,宁波当杭、绍、定海、象山要口,泉州当金门、厦门要口,惠州密迩碣石、虎门,特驻军门,就近统领防御,营城、汛堡、炮台、烟墩,星罗棋布,口岸之绸缪密矣。”(注:《皇朝经世文编》卷83。)
    另外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在变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时,乾隆皇帝亦曾言道:“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注:《清高宗实录》卷533。)明确指出了像宁波这样的沿海城镇,和澳门一样均为海疆重地。以至到道光年间,上谕中亦反复言明:“即黄岩、温州两镇所辖,多属海疆。”
    从以上清人的海疆概念来看,其所指主要是东南的海防要地,这自然与明代以来东南沿海备受倭患和早期殖民者的侵扰所形成的海防意识有关。但实际上清代中国的海疆还应包括东北沿海的库叶岛、勒富岛、格布特等大小岛屿及其海域,和庙屯、海参崴、瓦布齐努、尼满、土拉子等海口,以及三姓副都统、宁古塔副都统所辖的普禄、双城子、珲春等沿海地区。还有南海的东沙、西沙和南沙群岛等。
    而清代海疆政策的基本内容则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海禁政策、沿海移民政策、海岛政策(主要是治台与治琼政策)、海疆民族政策、海疆治安政策、海上交通管理制度、沿海属国政策、海疆地区的外事政策、禁烟、禁教以及一系列管理外人的政策法规等;经济上包括海疆地区的贸易政策、税收政策、海关制度、公行制度等;文化上则包括推广儒化教育、移风易俗、科举中保障名额制度等;军事上包括沿海防御政策、海上巡哨制度、外海水师和近代海军的建设与管理等。总之,凡是清政府为维护其领土完整和沿海地区的有效统治,在东南和东北海疆所采取的对内对外一切方针政策,都应包括在清代海疆政策之内。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政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其中,首先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一切客观环境。由于清代的海疆政策,是整个治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的思想基础与整个清代的治边思想是完全统一的,同时清代的治边思想,又是中国古代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探讨清代海疆政策的思想渊源,首先还要明确传统的治边思想究竟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为代表的治边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天下一统,和柔四夷。我国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出现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但天下一统的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了。如从《尚书·尧典篇》所载帝尧主张“协和万邦”,到夏禹受命时的文诰,“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注:《尚书·大禹谟篇》。)从殷商强盛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注:《诗·商颂·殷武》。)到周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都证明了这一点。(注:《诗·小稚·北山》。)其后,孟子明确提出“定于一”;荀子亦主张“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注:《荀子·致士》。)的天下一统思想。有了天下一统的观点,就有了“中央”和“边疆”的概念,又由于“中央”与“边疆”的地位、层次不同,要想二者相辅相成,天下安宁稳定,就需要另外一种思想机制,这就衍生而出了“和”,也就是“和为贵”的思想。历史上自周成王大规模“封邦建国”始,中国便出现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注:《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的社会格局。周初,这种“大封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姬姜以外异民族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达到“以藩屏周室”。其后,这种“选建明德,以藩屏周”的制度,在《左传》中便总结为“古者,天子守在四夷”的思想,意即掌握天下的君主应和柔四夷,以为诸夏之卫。而这种和柔四夷的思想,与儒家仁爱的主张又是一脉相通的。儒家治边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仁”字。也就是说,对待周边少数民族要怀以爱心,强调仁爱与和平。如孟子认为,国家统一的根本在实行仁政,只有君主实行仁政,才能使天下向往而归一。所以他反复说:“仁政无敌”,(注:《孟子·梁惠王上》。)“仁人无敌于天下。”(注:《孟子·尽心下》。)而在治边方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莫过于从俗从宜,因其风俗,尊重当地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并择其族中贤良干练之人以管理其部落。如此,才能达到“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中国尊安,四方得所”的太平盛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