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初内扎萨克旗的建立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达力扎布 参加讨论

右翼:察哈尔部落额驸鄂哲(即额哲)遣本翼朝贡大臣等,于大清门外行礼,进表称贺。其文曰:“外藩察哈尔部落额驸鄂哲、奈曼部落达尔汉郡王衮绰克(即衮出斯)、翁牛特部落杜冷(即杜棱)郡王、四子部落达尔汉卓里克图俄木布、达尔汉戴青董(即栋戴青)、敖汉部落额驸班第、喀喇沁部落扎萨衮杜冷古鲁什希卜(即杜棱古鲁思辖布)、土默特部落扎萨衮达尔汉沙木巴(即单巴)遣各扎萨克贝子、大臣等跪呈表于宽温仁圣汗陛下。……”(注:《内国史院档》上册,第258页。)根据这个记载,左翼缺少孔果尔,右翼缺少被削的耿格尔。但是史载同年五月:“冰图王来朝。因有痘疾之信,未之入城,自法库遣返时,上命设宴一次饯行。于是,蒙古衙门承政于初九日携宴用牛一头,羊十只之价银、缎两匹、佛头青布四十匹往”(注:《内国史院档》上册,第310页。)。显然,年迈的冰图郡王孔果尔在元旦朝贺时因故未至,所以五月份亲自前来朝见,又闻痘疾之信,故未至沈阳而返。可知上述十三人中实际只缺席孔果尔一人。
    崇德三年正月“外藩蒙古两翼十三旗所贡如下:合计马七十八匹,食用牲畜牛十三头,羊一百四十只”。又“赐外藩十三旗,每旗蟒缎一匹,缎八匹,毛青翠蓝布一百匹,一等甲胄一副,插有弓矢之一等玲珑撒袋一个,二等雕饰鞍辔一副并配有红毡之马,翠蓝布缝制之鞍笼”(注:季永海、刘景宠:《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辽沈书社1988年版,第6、9页。)。这是受封世爵者正常的贡献和享受的赏赐。同时受赏赐的所谓“十三旗”来朝使者分别由以下诸人所遣:
    左翼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卓礼克图亲王、扎萨克图郡王、科尔沁福妃、拉玛斯喜、东果尔、穆寨,扎赉特部达尔汉和硕齐,杜尔伯特部塞冷,郭尔罗斯部布木巴、古穆。
    右翼各部:奈曼部达尔汉郡王,敖汉部班第额驸郡王,扎鲁特部内齐、桑噶哩,四子部达尔汉卓礼克图贝勒,巴林部满珠习礼、阿玉希,翁牛特部杜棱郡王、达尔汉戴青,阿鲁科尔沁部穆章,喀喇沁部查萨克杜棱、色棱,土默特部扎萨衮达尔汉单巴、俄木布,乌喇特部图巴、俄本、巴克巴海(色棱子)。
    按左翼各部加上福妃(莽古斯妻,孝端文皇后之母,满珠习礼、吴克善之祖母)的使者为十一人,其中穆寨是冰图郡王属下。右翼十七人,各赏缎一匹,佛头青布八匹,乌喇特部杜巴、俄本、巴克巴海三人之使者合赏缎二匹,佛头青布十六匹(注:《内国史院档》上册,第261页。)。这只相当其它两旗的份额,但是三月份又称作乌喇特三部,可知还是分三个旗,可能由于旗小而减少了其赏额(注:《内国史院档》上册,第288页。)。从以上情况来看,所谓十三旗所遣官员几乎包括了所有归附清朝的蒙古部落。左右翼的划分,最早见于天聪十年四月上尊号后宴请外藩蒙古贵族之时(注:汉译《满文老档》下册,第1438页。)。左翼以科尔沁部的土谢图亲王和卓礼克图亲王为首,二人分掌科尔沁右、左两翼各五旗。清代史籍中称之为科尔沁国。右翼则以察哈尔为首,也常称其为察哈尔国。自崇德年间开始无论分编牛录还是会盟,一般都是分左、右翼两处进行。可知当时全部外藩蒙古分为两翼,也就是后来的两个盟。
    崇德三年九月,清廷宴请外藩十三旗前来探听消息的使者,这十三位派遣使者的人中有阿鲁科尔沁穆章、巴林部满珠习礼、扎鲁特部桑噶哩、内齐、喀喇沁部色棱、乌喇特部俄本等六位不是首封王贝勒。此后在五年正月、六年正月来朝的外藩蒙古十三旗诸王贝勒每次都不尽相同,先后出现的王公几乎包括了外藩各部的首领们。而“外藩十三旗”这种说法自崇德二年一直沿用到崇德七年出现“外潘二十七旗”之说为止(注:《清太宗实录》崇德七年正月辛未条。)。在此期间,显然是由于上述首封蒙古贵族地位显赫,故以他们的爵位之数统称外藩蒙古为“十三旗”,并不是指实有的扎萨克旗数。正如崇德元年封爵的满洲贵族人数与八旗的旗数不同一样,蒙古受封爵的人数也与扎萨克旗旗数无关。“十三旗”的说法很可能是相对于满洲八旗贝勒而言。清代《大清会典》及张穆《蒙古游牧记》等史籍,习惯于以封授爵号作为扎萨克始封的时间,即建旗的时间。从《清太宗实录》等史籍记载来看,自崇德年间开始,蒙古贵族率领较大的部落来归者一般都可以得到爵号,同时也得到继续管领其部民的权力,成为扎萨克。因而后人常以何时受封爵作为某旗建立的时间。但是崇德初年的情况不尽如此,初封爵号时比较严格,并不是所有管旗扎萨克都能享有,许多人只得到扎萨克衔和较低级的封号,有些受封爵者也不一定是扎萨克。因此在计算崇德年间扎萨克旗数时,不应将封爵与扎萨克旗的建立完全等同起来。例如扎鲁特部内齐、色本(子名桑噶哩)、巴林部满珠习礼等人,在天聪八年就被称为外藩“执政贝勒”(注:《清太宗实录》天聪八年十二月己酉条。),又是天聪十年上皇太极尊号的蒙古贵族,他们即使不封爵,封扎萨克衔也是不会有疑问的。他们之所以未获封爵,与他们最初一直与后金作对,势穷力衰才来归附后金有直接的关系。前已言及,扎鲁特左、右翼的内齐、桑噶哩等所部在崇德元年底编牛录时已被称作旗,此外在崇德二年五月征朝鲜返回时也称为旗。又据《内国史院档》崇德三年正月记载:“扎鲁特部落内齐,所辖绰博辉(即绰博郭)与塞楞(即图拜色棱),相斗滋乱,内齐知而不加劝止,以反令出使,取其牲畜。遂议解扎萨克任,罚马五十匹。国舅阿什达尔汉、塞棱、尼堪奏闻。上恤免其罪”(注:《内国史院档》上册,第266页。)。这是此案处理的结果。而派阿什达尔汉等前去审理此案的时间是在崇德二年九月,即从朝鲜班师未久。阿什达尔汉等行前,清太宗谕之曰:塞冷、绰博辉部众属内齐兼管,而内齐虐使之,强夺其牲畜财物,此行应将审办此案作为第一要务(注:《清太宗实录》崇德二年九月己巳条。)。崇德元年编牛录时,色棱、绰博辉两族就附牧于内齐所掌的扎鲁特左翼旗,因此其旗应建于崇德元年。再如崇德三年后金征喀尔喀至归化城,随征的巴林部满珠习礼未经奏请,私自遣返其兵,“至是(四年八月)议满珠习礼罪,应夺所属人员,革扎萨克衔。奏闻,上宥之。上夺十户人员,四户与四子部落达尔汉卓礼克图贝勒,六户与扎鲁特部落内齐、桑噶尔(即桑噶哩)二人”(注:《清太宗实录》崇德四年八月乙巳条。)。据《表传》记载,巴林、扎鲁特首领到顺治五年才封爵,但是他们早已是一旗之主,是扎萨克无疑。另有一条资料也说明封爵与封授扎萨克不完全一致。如《满文老档》崇德元年六月有条记载说:“圣汗谕曰:‘鄂木布楚虎尔,前曾命尔来,欲赐名号,因大水汜溢,未能成行,实属诚然,今即停止前来,速往尔贸易处所,急于遣尔者,盖此次我出征大军,必入长城,由彼遣人报信,路途辽远,不能速至,故令尔亲往其内地探取消息,速来奏闻。尔若诸事齐备完毕,务於本月二十日以前起行,俟尔还时再赐名号”(注:汉译《满文老档》下册,第1511页。)。土默特部鄂(俄)木布楚虎尔是参与推戴皇太极称帝的蒙古四十九王公之一,四月份因大水未能前来参加上尊号仪式,失去了封号机会。史籍中不见有补给的记载,但是他此时是扎萨克无疑。如史载鄂木布楚虎尔于崇德四年卒后,其子固穆嗣掌扎萨克。
    自崇德七年正月开始在《清太宗实录》中又出现外藩“二十七旗”之说。从《表传》等书的记载来看,崇德年间蒙古有辅国公以上爵位者只有十几人,不足二十七人,因此“二十七旗”似指实有旗数。如崇德四年二月出征明松山,外藩蒙古右翼诸部首领十三旗兵来会(注:《清太宗实录》崇德二年二月丙午条。)。四月,清军班师,首先分遣四子部、二翁牛特、二巴林、穆章(阿鲁科尔沁旗扎萨克)等六旗蒙古兵还,次遣敖汉、奈曼、三乌喇特、二扎鲁特等部落七旗蒙古兵还,共十三旗。五月,“遣理藩院参政塞冷、尼堪等往滔里河波洛代刚甘地方会同科尔沁十旗诸王、贝勒审问征济南府中后所时少发兵马之故,定其罪案”(注:《清太宗实录》崇德二年五月戊午条。)。八月,又命多尔济达尔汉诺颜等率八旗内外审事官“集敖汉、奈曼、三乌喇特、二扎鲁特、穆章、四子部落、二巴林、翁牛特诸部于西拉木伦河乌兰布尔噶苏地方,会同外藩贝勒大臣等会讯征济南府、中后所二处遣兵不及额及一切事情”(注:《清太宗实录》崇德二年八月庚寅条。)。以上旗数与崇德元年编牛录时的情况基本一致。即科尔沁十旗,其余各部十四旗,加上喀喇沁一旗、土默特二旗、共二十七旗。所谓“二十七旗”,可能就是指这二十七旗,而不是封爵数。
    另外在《清太宗实录》中还有几种不同的记载,如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记赐外藩二十旗头目及仆从人等;七月又记:“赏外藩二十四旗贝勒下头目二十三人缎布,赐宴遣还”;八年正月,又出现一次“赐外藩十七旗来朝各官缎布有差,仍赐宴”(注:《清太宗实录》崇德七年四月乙卯条、七月丙子条,崇德八年正月丙申条。)的记载。这些记载显然是指当时来朝的具体人数,而不是旗的总数。而“外藩二十七旗”之说一直延用到顺治十三年,如《清世祖实录》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壬子条云:“定外藩蒙古二十七旗庆贺圣诞进献牛羊例”。可知这是一个常数,确实是崇德及顺治初年的实有旗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