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发现,使清人得以将各色磨改补刻之文字从石经原刻中逐一离析,再区分为不同等次,于《仪礼》校勘甚有助矣。此仅以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为例,略作申述。乾隆中,阮元任石经校勘官,为校《仪礼》上石,曾对唐石经磨改补刻之迹详加考察,一一记录,再行校雠,创获颇丰。如《士昏礼》,全篇“成”字皆缺末笔,此朱梁避太祖父诚之讳,阮元推定“此卷全为朱梁重刻”(注:说详《仪礼石经校勘记》。本节所引阮说,均同此注。)。又有某段为朱梁重刻者,如《燕礼》“阍人为大烛”句,石经无“大”字,据郑注、贾疏则当有之,阮元按:“此段经乃朱梁重刻。别行皆十字,此行独九字,明脱‘大’字无疑。”可知此“大”字为朱梁补刻时所脱漏。又如《丧服经传》之篇题,诸本多作“丧服”,无“经传”二字。究以何者为是,似难断言。阮元按:“石经开成初刻、《释文》皆作‘丧服经传’。石经乾符重修改刻,删‘经传’二字,诸本沿之。又按,乾符年间磨去经传二字,今石经拓本痕迹显然可辨,彼徒因小题‘子夏传’三字与大题重复故耳。”阮氏据石本磨改之迹论定篇名当作“丧服经传”,作“丧服”者,乃乾符改刻时为避免大、小题重出“传”字而删改,洵为不易之论。又阮氏辨明人补字之误者,如《既夕礼》“摈者出请”,补字石本无“出”字而有“须”字。阮曰:“石经每行十字,此虽残阙,而‘摈者出请’四字尚存可辨。明人补字,脱一出字,重衍一须字。”至确。《乡饮酒礼》“胜者先升升堂少右”句,补字石本及明监本均不叠“升”字。阮曰:“唐石经此处虽残阙无字,然以每行十字计之,亦当叠升字。今明人补字,此行九字,沿监本脱升字之讹。”由上引诸例可知,凡磨改、重刻、补刻处,每每易误。清人明识于此,留意于斯,再审以字体、行格,屡收奇效,致讹之由,无可隐遁。 清人校勘《仪礼》,力辨非石经原刻之文字,已如上述。于石经原刻,亦不盲目遵从,必考而后信。清人所考校之原刻之误有二:一为讹刻,二为正俗字不辨。讹刻者如,《有司》“荅拜受爵尸降筵”句,爵尸,石经作尸爵。然揆诸上下文意,此处主妇荅拜所受之爵绝非尸爵,而是主人之爵。尸降筵为受主妇爵,即受于主人之爵,足见石经误倒其文,当乙正。又此篇“主妇受爵酌献二佐食”句,主妇,石经作主人。然细审经意,此节所述乃主妇亚献,若从石经作主人,则睽违不通,当正之。又如石经之“本”字,均作“夲”。检《说文》,二者非一字。前者从木一,训根;后者从大十,音皋,训进。诸如此类,清人悉校正之。 正俗字不辨者,石经亦时有所见。隋唐时流行俗字,《仪礼》上石前后,郑覃、唐玄度等不能逐一辨正,故多有搀入正文者。后世版本或改俗从正,或改正从俗,绝少论证,但凭感觉而已。清代文字学勃兴,故学者能正本清源,明辨正俗。如《仪礼》习见之“涿”字,石经及诸本皆作“賔”,汉石经《大射仪》亦如是作,似无异说。然检《说文》,知此当以“賓”字为正。再如“宿”字,唐石经及诸本皆从佰作宿,然《说文》从,是为正字,从佰之宿为俗字。诸如此类,清人悉校从正。 石经研究,在清代已成专门之学,成就斐然。其结果,使石经得到科学之整理,使之在校勘中之作用更为可靠。其间,以石经校经,又以经校石经,二者互动并进,使经文返正,礼义复明。 二、广求善本与精校熟雠 校勘之役,以广搜异本、精择底本为首务,得善本者则可事半功倍。清人深谙此道,版本意识极强,有顾千里之语为证: 或问居士曰:“汲古毛氏刻十三经,凡十数年而始成,而居士云:‘非善本也’。古馀先生合刻《仪礼注疏》,乃一大经而难读者,仅改岁而成,而居士云:‘本莫善矣。’何谓也?”居士笑曰:“吾语汝乎!夫毛氏仍万历监刻而已,此其所以不能善也;古馀先生以宋本易之,而精校焉,熟雠焉,此其所以善也。”(注:顾广圻:《合刻仪礼注疏跋》。) 版本之重要若此。然《仪礼》校勘之难,正在久乏善本。 北宋经注与疏,原本别行,清人名之为单注本、单疏本。至南宋初,为省两读,始有萃刻注疏者。最早有两浙东路茶盐司本五经注疏,后有建州附释音本十一经注疏,前者即所谓八行本,后者即所谓十行本,均无《仪礼》。自王安石废罢《仪礼》,《仪礼》遂不为世人所重,宋人之“九经”不含《仪礼》(注:参见王应麟《玉海》。),故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等皆不及于此经,其版刻之稀,当不难想见。 嘉靖初,李元阳巡按闽中,汇刻各经注疏,独阙《仪礼》,是为闽本。后陈凤梧于山东合刻《仪礼注疏》,以补其阙。万历十四年,北京国子监翻刻闽本十三经注疏,是为明北监本。明北监本“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注: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监本二十四史》。),“至《仪礼》一经,脱误特甚”(注:张尔岐:《仪礼监本正误序》。)。崇祯中,常熟汲古阁毛氏又翻刻明北监本,是为毛本。毛本刻工虽精,然讹舛更盛,前引顾千里语已讥之。清初士大夫家藏者,北监、毛本而已。《仪礼》之乏善本,于十三经中独甚,张尔岐慨叹云: 《易》、《书》、《诗》、《春秋》、《论语》、《孟子》、《礼记》充满天下,固不容或误。《周礼》、《尔雅》、《三传》,人间犹多善本,即有误,亦易见。《仪礼》既不显用于世,所赖以不至坠地者,独此本(北监本--笔者)尚在学宫耳,顾不免脱误至此。(注:张尔岐:《仪礼监本正误序》。) 张氏累年究心于《仪礼》,亦无善本可据,“闻有朱子《经传通解》,无从得其传本。坊刻《考注》、《解诂》之类,皆无所是正,且多谬误”(注: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序》。),故张氏所据者,石经、监本而外,仅吴澄《仪礼考注》而已。于此可见清初《仪礼》版本之萧条。 清人寻访《仪礼》版本,不遗余力,所得亦丰。以嘉庆为界,可约略分为两段。嘉庆以前,所获以《仪礼》研究之宋元旧籍为主;嘉庆以后,始得宋椠《仪礼》单注、单疏善本。乾隆四年,清廷重雕《十三经注疏》。乾隆九年,于敏中编纂《天禄琳琅书目》。乾隆卅七年,官修《四库全书》。由此,内廷与民间大批宋元旧籍得以面世,南宋张淳《仪礼识误》、李如圭《仪礼集释》及《仪礼释宫》等,久佚于世,此时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可资参校者,多达十余种。主校本则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杨复《仪礼图》、李如圭《仪礼集释》、魏了翁《仪礼要义》、敖继公《仪礼集说》等。 朱熹、杨复、李如圭三氏之书,皆全录《仪礼》经文及郑氏注,节录贾疏。时当南宋,尚见古本,故远胜于闽、监、毛诸本。敖氏《集说》亦全载经注,且对于郑注“逐字研求,务畅其旨”(注:《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一。),卷末各附文字正误及敖氏考辨,可与朱熹书参互雠校。魏氏《要义》久佚,复现人世,卢文葅曾手抚目睹,确是宋椠,为朱熹未及见者。此书分段录贾疏,可资乙正处甚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