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彭林 参加讨论

上揭单疏、单注虽皆善本,然清人亦再精校熟雠,使臻完美。若严州本,未末、凡几互讹,袒或讹租、或讹祖,又如西为酉、夫为大、冢为家之类,亦时有所见。黄丕烈遂以陆氏《释文》、贾疏、张氏《识误》、李氏《集释》等四家之书校订之,而后刊行。张敦仁(字古馀)萃刻《仪礼注疏》,合严州本与景德官疏本为一书,亦先后邀高手精校,故顾千里称其为善本。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多以宋十行本为底本,《仪礼》则另用士礼居所校严州本及景德官疏本为底本。十行本多元明补版,非善刻,故《仪礼注疏》优于群经。胡培翚撰《仪礼正义》,又得见徐氏本,故其校弥精,校勘精则注释、考辨益密。清人之《仪礼》校勘,使落叶尽扫,善本之功居其首矣。
    善本之功用之一,在回校传本之错误。《仪礼》之善本晚至嘉庆初方渐次而出,故此前之校勘无善本可据,其困难可想而知。然清人以其学识,依然多有建树,所校讹误,往往与后出之善本暗合,令人称奇。如《士冠礼》“遂以挚见于鄉大夫、鄉先生”,鄉大夫之鄉字,石经及各本(含严州本)均同。然刘台拱以鄉为卿之误,其一,《礼记·冠义》孔疏引此语作卿大夫,是其所见《礼记》本作卿大夫。其二,据此注贾疏文意,知贾氏所见《仪礼》本亦作卿大夫。其三,《释文》鄉字无音,而于《冠义》鄉大夫、鄉先生并音香,故各本皆改卿为鄉。其四,“见于卿大夫”与《国语》“赵文子冠,遍见六卿”相合(注:说详《端临遗书》。)。王引之《经义述闻》亦同刘说,且又补数证:宋明道本《国语》韦注引《礼》亦作卿大夫,足证陆氏《释文》之误;《初学记》礼部下引《仪礼》此语,亦作卿大夫,则唐时不独孔、贾如此。卢文弨、程瑶田等均断作卿。后徐氏本出,果然作卿,刘说已成定谳。又如《既夕》“御者四人,皆坐持体”下,监、毛本及《通释》、《仪礼图》等皆有“男女改服”四大字及注“为宾客来问病亦朝服主人深衣”13字。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云,“男子改服”及注,本为《礼记·丧大记》文,因《通解》集附于《士丧礼》下,遂误入《仪礼》。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亦以此文为羼入,当尽删之。金曰追《仪礼经注疏正讹》及戴震《仪礼集释》校语,皆辨其误。检之严州本、徐氏本,均无此17字,诸家所论至确。
    限于篇幅,此处恕不备举其例,读者可参阅本文第四节。
    三、对《释文》之研究及利用
    《释文》即《经典释文》,陆德明撰,成书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前后。此书“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馀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之外,惟赖此书之存”(注:《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三。),人称“六朝以前经文之渊海”(注: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一。)。全书共30卷,其中《仪礼音义》一卷,所注释词目约三百条,由此可以考见唐以前《仪礼》部分文字之字形及音义。
    最早将《释文》用于《仪礼》校勘者为南宋张淳。张氏将《仪礼音义》诸条一一验之于《仪礼》,多有不合。如《士昏礼》“受笲腶脩升”,腶《释文》作段,是陆氏所见《仪礼》作段,腶为又作之本,当以段字为正。今验之石经,亦作段,朱梁重刻讹作。张氏订作段,至确。再如《士丧礼》郑注“将县重者也”。《释文》释重字云:“于重同。”是陆氏所据之本重字前有于字。案诸文意,有于字为安。张氏遂据补于字。又如《仪礼》习见之庙字,诸本或作庿,或作廟,一书之内,杂然纷陈,令人莫知所从。依《释文》,则从苗者为古廟字。张氏据此而知经不当复有从朝之廟字。又,《少牢馈食礼》郑注引《春秋》“禘于大庙”,庙字亦从苗,可知注亦不当作廟。张氏所据《仪礼》,《士冠礼》经注皆从苗,《士昏礼》以下始有从朝者,愈后则从朝者愈多,张氏所见湖北漕司刻本,全书皆从朝,不审之尤。张氏遂从《释文》,庙字悉改廟从苗,极是。诸如此类,张氏收获甚多。
    张淳以《释文》校《仪礼》之成绩,清人极为重视,校勘者无不引及之。然张淳引《释文》,乃一切以《释文》为准,尽归其说。清人之于《释文》,如同唐石经,先求诸《释文》本身,考校研究之,以求认识之坚实,至《释文》与《仪礼》之异同,则平心审断,惟从其是。《释文》之宋刻,清人无从得见,行世者为明末叶林宗钞本,叶钞本乃据钱谦益绛云楼藏宋本迻写,然多有脱误。清初徐乾学曾将叶钞本校订后刊印,即通志堂本。乾隆末年,卢文弨手校重刻叶钞本,是为抱经堂本。其间,惠栋、段玉裁、臧镛堂、顾广圻、孙星衍、钮树玉、袁廷梼、陈奂、王筠等,或据叶钞细为雠校,或案宋刻经传再加刊正,力图恢复其旧貌。由此,清人对《释文》之理解,远较张淳深刻。
    其一,《释文》经宋人臆改,已失真面。《释文》与诸经注疏原本别行,各自为书,宋人为省两读,乃取《释文》附于注疏之下。然《释文》与经注文字时有不合。古来所传经典,皆非一本,若《仪礼》于汉有大戴、小戴、刘向、庆普等四种传本,文字不能尽归于一。故陆德明所见《仪礼》之本,与贾公彦所见不能尽同,各据所见而释,宋人不察,遂妄加窜易,“非强彼以就此,即强此以就彼,欲省两读,翻致两伤”(注:卢文弨:《重雕经典释文缘起》。)。又,六朝音切,舌上与舌头、轻唇与重唇不分,《释文》音释亦多如此,宋人则疑其不谐,私为更改,致失原书之真。清人有识于此,故极审慎,不以《释文》为准绳。
    其二,《释文》多俗字。六朝人好用俗字。如饭,古音反读如变,与卞音近,故俗作飰。后人不知,或以俗字为正字,“六朝俗师妄生分别,元朗亦从而和之,颠倒甚矣”(注: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三《陆氏释文多俗字》。)。如《聘礼》郑注:“纺,纺丝为之,今之縳也。”又,《丧服》郑注引《礼记·内则》文“孺子”,又《燕礼》“袒朱襦”, 縳、孺、襦三字,《释文》均从,而不从专、需。稽之《说文》,可知《释文》所作均为俗字。陆德明不能辨,张淳则袭其误,处处以《释文》俗字转改经注正字。又如,《士冠礼》“彻筮席”,郑注:“彻去也。”彻,《释文》作撤。案《说文》有彻无撤,彻去之彻,古皆作彻,不从手,撤亦后起俗字。张淳疏于字学,以俗易正。凡此种种,清人皆逐一审夺,还归于正。(注:详见《仪礼识误》(武英殿聚珍版)戴震校语。)。
    其三,《释文》时有误字。隋唐时,《说文》之学尚不发达,故学者于字形异同多不深究,亦不知取正于《说文》,陆德明亦不免于此。若《聘礼》经注,鉶字凡六见,《释文》均作鈃。二字虽同音刑,然绝非一字。据《说文》云,前者为祭器名,后者乃乐器名,不得相淆。《礼记》间有二字混用者,乃同音假借,本字仍当作鉶。又如《聘礼》之字,《释文》作赍。张淳以为二者非一字,前者训持遗,后者训资;《聘礼》之皆当训资,故从《释文》改作赍。然《说文》字与资字本通,不须横生分别,且《聘礼》此字为正,《释文》所作乃俗字,并非二字(注:详见《仪礼识误》(武英殿聚珍版)戴震校语。)。
    清人与宋人同以《释文》校《仪礼》,然水准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宋人疏于六书,于文字学鲜有所见,(注: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宋人不讲六书》。)遇有歧异,多不能指其沿革,断其是非,“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注:《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二《仪礼识误》条。)。而清人治学,无不以小学为根基,故多能识疑断误,取正于《说文》。是清人识见高于宋人处。此其一。宋人据《释文》校改经注文字,大多不记考辨根据,而以“《释文》作某,从《释文》”一语结之。清人则不然,凡《释文》与《仪礼》不合处,必考竟源流,坐实其义,是非皆有出处。是清人学力深于宋人处。此其二。宋人首创以《释文》校《仪礼》,是知《释文》者,其功不可没。然信之过甚,而至“株守《释文》”(注:《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二《仪礼识误》条。),则又入误区。清人重视《释文》而不盲目遵从,于《仪礼》之流传端绪、字体正俗、刻本异同等,无不着力研究,是深知《释文》者。是清人之成就高宋人一筹也。此其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