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彭林 参加讨论

四、长于理校之法
    校勘之法,杂然纷陈,众说不一,陈垣先生归四端,曰对校、本校、他校、理校(注:参阅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对校者,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互校。本校者,以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校其谬误。他校者,以引用本书文句之古本与今本对勘。理校者,从本书之训诂、义理或文势等发疑,校定是非。四法之中,理校最难,非常人所能为,惟有通识者能为之。不得其法者,徒逞臆想,治丝而益棼。精于其法者,善于发疑决疑,而使经义犁然贯通,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注:参阅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仪礼》一书,仪节繁琐,行文多有简省,不易通读,加之文字讹舛远甚于它经,殊难理董。因其学不显,引之者甚稀,故他校一法,颇难施展。对校之法,亦有限度,版本文字之异同易见,而是非不易遽断。故校勘者多用本校、理校之法,而以理校之用,最为精彩。每遇词句不伦,而无古本可正之时,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际,或诸本尽同,众口一辞,而义有难安之处,每每出以理校之法,而屡收奇效。兹以其入手途径为端,略作阐述。
    其一,由注疏而正经注之误。《仪礼》经文,时有郑注窜入,但不与文义乖违,读之不易察觉,且每每各本皆同,前人鲜有置喙者。顾文圻曰:“《仪礼》一经,文字特多讹舛,深于此学者,每读注而得经之误,又读疏而得注之误。”(注:顾广圻:《仪礼疏五十卷(宋刊本)跋》。)清人多深于此学者,故以此法校经者时有所见。如《士虞礼》:“尸左执爵,右取肝,擩盐,振祭。”初读之,文义并无扞格之处,且石经及各本皆如是,似无可置疑。然王引之读此语之郑注:“取肝,右手也”,细味之,则经文当本无“右”字,倘有之,郑氏何须加注?故断言:“右字,后人所加。”(注:王引之:《经义述闻》第十。)其后,胡培翚申述王说:“注云取肝右手者也,以尸左手执爵,则取肝为右手可知。”(注:胡培翚:《仪礼正义》卷三二。)足见经文右字,乃因郑注而窜入者,当删,其说至坚。再如,《士冠礼》“赞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文从字顺,石经及各本皆如此,前人均不疑。然贾疏曰:“盥于洗西无正文。”郑注曰:“盥于水西,由宾阶升也。”揆诸文意,原经当作“赞者盥、升,立于房中”,“于洗西”三字为衍文。浦镗曰:“若经有此三字,便是正文,(贾疏)何云无也?”(注:浦镗:《仪礼正字》。)朱大韶赞同浦说,认为郑氏之注,意在补明经义,“以经但云盥,故云盥于水西。经但云升,故云由宾阶升”(注: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记》。)。颇中郑注肯綮。“于洗西”三字亦由郑注而讹入经文者。程瑶田、戴震、胡培翚均同此说,学者至今无异辞。由上举二例可知,清人校勘《仪礼》,尤其留意于注疏与经注之验合,务求经注字字落实,因而善于发现龃龉之处,校出衍文,其读书之精细,令人钦佩。
    其二,由名物制度而考见经注之误。《士丧礼》“死于适室”,郑注:“疾时处北墉下。”墉,各本同,唯毛本作牖。孰是孰非?若以毛本非善本而斥其非,未免草率,清人不为也。胡培翚读下文之记,有“寝东首于北墉下”语,与此相合,似可断毛本为误。然若室中有墉复有牖,则毛本仍可通。为校定此字之是非,胡氏从考证宫室之制入手,考订颇详。《诗·豳风·七月》“塞向墐户”,毛传:“向,北出牖也。”据此,似室之北有牖,可为毛本佐证。然《诗》所云者,为庶人之室,容有北出之牖,士之燕寝(私室)亦有之,而《士丧礼》所记为宗庙正寝之室,其亦有诸?胡氏引《礼经释例》所述宫室之制,皆前堂后室,室之南有牖,北惟墙,士大夫以上皆如此。《礼记·郊特牲》云:“薄社北牖,使阴明也。”薄社,毫社也,在殷之旧都,为亡国之社。“北牖”者,“塞其三面,惟开北牖,使其阴方偏明,所以为通其阴而绝其阳也。阳主生而阴主杀,亡国之社如此”(注:孙希旦:《仪礼集解》卷二五。)。足见惟亡国之社有北牖。《礼记·丧大记》云:“寝东首于北牖下,”似又为北有牖之证,然郑注云:“或为墉下。”又《释文》:“牖,旧音容。”是牖为误字,殆因形近而改,当从或本作墉为是。故《丧大记》之语,仍不足为北牖之证。胡氏又遍举文献之语,证明室无北牖:若《论语》“伯牛有疾,自牖执其手。”皇疏:“牖,南窗也。君子有疾,寐于北壁下,东首。今师来,故迁出南窗下。”皇疏言北壁、南窗,可知北墉即北壁。《礼记》之《檀弓》、《坊记》诸篇,均有“饭于牖下”之文,胡氏推断曰:“惟室南有牖,北无牖。室内止有一牖,故言牖下,即知其处,不必分别南北。”(注:胡培擩:《仪礼正义》卷二六。)反之,室之北方有墉无牖,如《士昏礼》“妇庙见席于北方”,郑注:“北方,墉下。”文献绝无北方有牖之例。至此,胡氏断言,毛本作牖为非。牖、墉之辨,涉于古代贵族宫室之制,其制至清多已湮没,复之无由,文献记载,往往牖墉互误,考证至为不易。胡培擩细为爬梳,使是非隐现,实属难能。此外,尚有以礼器、乐器、服饰之制用于校勘之例,均极成功,此不备举。
    其三,以全书通例校定经文。《仪礼》中又有注疏亦无从发疑决疑者,清人则求诸通例。若《特牲馈食礼》:“肝从,左执爵,取肝擩于盐,坐振祭,哜之。”句中“坐”字,宋李如圭疑为衍字,元敖继公、吴澄均从其说。吴澄曰:“上文云‘坐揅手’,至此尚未兴,不当复言坐。”(注:吴澄:《仪礼考注》。)此说似极有理。然清人不随声附和,必独立思考。褚寅亮见《少牢馈食礼》于宾、宾羞燔之后亦有“坐振祭”之文,而疑“岂两处皆衍乎?”又见《礼记·少仪》曰:“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亦如之,”乃恍然而知,古礼就俎取祭品必兴;祭毕,将所祭之物返于俎亦必兴,惟祭时坐。故此文“取肝擩于盐”,必已兴起,“经言坐祭,正见其兴而起也”(注:褚寅亮:《仪礼管见》。)。盛世佐曰:“凡振祭皆坐,特于此见之耳”(注:盛世佐:《仪礼集编》。)。可见,坐字不衍,李如圭、吴澄之说失之。清人校勘,善于贯通全书,把握义例,从大体着眼,绝不就字论字,故虽无古本可参,所校仍坚不可移,远较宋元诸儒精深。
    其四,由文例、辞气校经之误。《丧服》大功章曰:
    女子子嫁者未嫁者,为世父母、叔公母、姑、姊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