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彭林 参加讨论

明刻本可道者,有陈凤梧所刻《仪礼注疏》。陈本为监、毛本所自出,讹脱自少。顾炎武据石经校出监本五处脱文,除《乡射礼》“士鹿中”下所脱注文外,陈本均不脱。金曰追据陈本雠校,亦每有所得。以《士昏礼》为例,“葅醢四豆”,葅字误,当从陈本作菹;“席于北牖下”,牖字误,当从陈本作墉;“命之辞曰”,辞为衍字,陈本不衍。杨守敬云:陈本与其后发现之严州本、徐氏本“取源自异,其足与严州、徐氏互证者,正复不少”(注: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一。)。
    乾隆一朝,颇有雠校《仪礼》者,除去乾隆四年重雕《十三经注疏》外,又有沈廷芳《仪礼正字》、金曰追《仪礼经注疏正讹》、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等。校勘者皆竭尽心力,参校本亦时有新出,使《仪礼》面貌一新。乾隆四年本《仪礼注疏》,“尤极审正,一切字书,悉依正体,凡旧本之错误,多所改定”(注: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凡例》。)。卢氏之书,“凡经及注疏,一字一句之异同,必博加考定,归于至当”(注:凌廷堪:《仪礼注疏详校序》。)。金氏之书,王鸣盛赞曰:“而今而后,此经可以毫发无遗憾矣”(注:王鸣盛:《仪礼经注疏正讹序》。)。平心而论,上引诸书,均未能尽扫落叶,其根源在未见单注单疏善本,所据诸本虽不无长处,然皆不足以为规范。卢文弨已有识于此:
    《仪礼》一书,自宋以来相传之注疏已有讹错,如朱子《通解》、黄勉斋《通解续》、杨信斋《图》、魏华父《要义》所引,亦与今本大概相同。(注: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凡例》。)
    卢说至确。笔者曾以《通解》与北监本《仪礼》比勘,同误处比比皆是:《士相见礼》“若尝为臣”,尝误作常;《乡饮酒礼》“司正升立于序端”,序误作席;《乡射礼》“宾与大夫坐反奠于其所”,脱坐字;《聘礼》“门外米禾皆二十车”,二十误作一十;《大射仪》“大史在干侯之东北”,大史误作大夫;《燕礼》“烹于门外东方”,前脱其牲狗也4字,《通解》又将此4字误置“陈馔器”下之记文内;《丧服》 “大夫去君埽其宗庙,埽误作歸;《既夕》“众主人东即位”,脱主字;《特牲馈食礼》“出立于户西南面”,脱户字;《有司彻》“宰夫执夲以从”夲误作爵;“受爵酌献侑侑拜受三献北面荅拜”,此14字误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卢氏以精于校雠而闻名,而卢校本不能成善本,无它,在底本不精。所可断言者,若不得能宋椠注、疏之善本,而仅据此类转录注疏之书,则《仪礼》校勘难有尽期。
    嘉庆初,黄丕烈访得《仪礼疏》一部,已阙卷三二至三七,尚存卷一至三一,卷三八至五○,共44卷。因首尾完具,知原本为50卷,与清代通行之42卷本不同。此书不录经注,仅有贾公彦疏文,当即单疏本。有关《仪礼》单疏本之记载,始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仪礼》五十卷”。其后,马端临《文献通考》、黄佐《南雍志·经籍志》所载亦同。马氏又记是书曰:“景德中官本《仪礼疏》,…正经注语皆标起止,而疏文列其下”(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八○。)。黄氏所得,亦注语皆标起止,卷数亦同。且每卷结衔曰:“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臣贾公彦等撰”,书末列吕蒙正等14人官衔,皆宋椠古式,故断此书为宋景德官本《仪礼疏》。
    《仪礼》单疏本之发现,于《仪礼》校勘意义重大。其一,“订正自来用《经传通解》转改之失”(注:顾广圻:《重刊宋本仪礼疏序》。)。此前,校勘者无从得见贾疏原貌。因朱子《通解》多录贾疏,故据以转校疏文。然朱子书于贾疏,既非全录,又多润饰。贾疏謇涩,朱子为便于阅读计,曾细加爬梳,多有删削,或移易前后,或增成其义。不得视其为贾氏原疏。时单疏本未见,学者不察于此,遂以《通解》为准的,刊正诸本,至有成笑柄者。如金曰追《仪礼经注疏正讹》,“专以朱子为正,忘贾疏前文之所有,而遽以后文为脱去,辄以《通解》补之”(注: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凡例》。),久为学者诟病。今单疏本出,校勘者可径直就正,不必再依傍《通解》。其二,单疏本均每节标有经注“某某字至某某字”,即所谓起止语,此等文字犹存部分经注之旧,每每可确定校勘中之是非,而各本早已将其“刊落窜易殆尽”,故尤觉可贵。顾广圻以单疏本校通行本《仪礼注疏》,“凡正讹补脱,去衍乙错,无虑数千百处,神明焕然,为之改观”(注:顾广圻:《重刻仪礼注疏序》。)。此为顾炎武、张尔岐、卢文弨辈所不曾梦见者,黄丕烈称其为“于宋椠书籍中为奇中之奇、宝中之宝,莫与比伦者也”(注: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并不为过。
    数年后,黄丕烈又访得嘉定状元王敬铭旧藏《仪礼郑氏注》17卷,每半页8行,行17字,虽未记刊刻时地,然每卷末双行记经注字数, 书末又总记经注字数,皆宋版旧式。张淳《仪礼识误》校语所引,有南宋严州本者十余条。顾广圻以此本与之对勘,“无一不合,其为严州本决然矣”(注: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黄丕烈亦取二者详校,定为宋严州单注本,但为“忠甫未见未订之本”(注:黄丕烈:《宋严州本仪礼经注疏精校重雕缘起》。)。
    张淳(字忠甫)于乾道八年校定《仪礼》时,参校本有北宋监本、京师巾箱本、杭州细字本及严州本等四种。北宋监本乃用五代刻本,为宋刻祖本。细字本及巾箱本分别为北宋南北方之翻刻本。严州本系以巾箱本为底本翻刻者,虽晚在南宋,但经精校,讹脱反较监、杭、巾箱诸本为少,乃宋刻中之善本(注:参阅张淳《仪礼识误序》。),其校勘价值,自不待赘言,是为清人首见之宋刻《仪礼》单注本,颇为校勘家推崇。
    越数年,清人又求得徐氏刻《仪礼郑氏注》。东吴徐氏于嘉靖翻刻宋本《三礼》。而以《仪礼》最精审,原书久逸,至此复出。因卷首有“佐文库”印,殆得自日本国。(注:参阅丁丙《雁影斋读书记》。)行格与严州本同。每卷末所记经注字数大多与严州本同,仅四卷略有出入。书末无经注总字数。全书敬字皆缺笔,但徵、让等字不避,陈祐疑其为“天圣以前本”(注:陈祐:《宋本仪礼注疏跋(明覆本)》。)。天圣为北宋仁宗年号,如是,是本之原尚在严本之前,弥足珍贵。陈氏以此本与唐石经相勘,顾炎武所指监本之脱落者,“此本一一皆在,其注亦无不在焉”,“又注之可以订正今本者甚多”(注:陈祐:《宋本仪礼注疏跋(明覆本)》。),又《仪礼识误》所引严本十余条,验之徐氏本,“皆与之合”(注:陈鳣:《宋本仪礼注疏跋(明覆本)》)。陈氏举证明监本讹脱而徐本不误者,达百又十九例之多。叶德辉以徐氏本与严州本相校,严州本误而徐氏本不误者,又有65处之多(注: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一。),间有众本皆非而徐本独是者,如《乡射礼》郑注“古文而后作后非也孝经说然后曰”14字,各本皆阙,此本独全,“凡注疏阙者,此本俱有”(注: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足见徐本又有胜于严州本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