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彭林 参加讨论

传曰:嫁者,其嫁于大夫者也。未嫁者,成人而未嫁者也。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下言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者,谓妾自服其私亲也。
    “传曰”以下56字,唐石经及各本皆如此。然细审其文义,实有费解者,若传曰“下言”云云,与经文无可系属,显有错乱。贾公彦作疏于此,即生疑窦,以为“下言”二字及“者谓妾自服其私亲也”9字共11字,“既非子夏自著,又非旧读者自安,是谁置之也?今以义, 必是郑君置之”(注:贾公彦:《仪礼注疏》卷三一。)。贾氏以“传曰”最末21字分为两段,以“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等10字仍为经之传文,而以其前后11字为郑玄所加。宋元诸儒均不能移易其说。
    清人最先诘难贾说者为戴震。戴氏反对贾疏强分21字为两段,“经既见‘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十字,传不应重见此十字而绝不释其意,是二十一字通为郑注无疑”(注:戴说见《仪礼集释》(武英殿聚珍版)校语。下同。)。戴氏所论,入情入理,今验之武威所出之汉简《服传》,亦无此21字,其识见令人惊叹。乾隆五十八年,阮元奉诏校勘《仪礼》石经,亦经此21字为郑玄之注,拟改传归注,(注:阮元:《捝经室集》一集卷二《仪礼丧服大功章传注舛误考》。)可谓所见略同。戴氏进而指出,本节经文之郑注,末言“大夫之妾为此三人之服也”,传之郑注曰:“此不辞……”,文意殊不相贯,当以前述之21字郑注插入其间,“凡五十六字,一气连贯,不可截断”。戴氏以前21字为错简而误置于此,极是,秦蕙田、孔广森、胡承珙等均同此说。盛世佐以为,此节文字尚有贾氏未识之疑点,传曰“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此16字与经文无涉,经未言及“大功”,传何从释之,显然不合注疏文例。盛氏曰:此十六字“当在上经‘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下,而脱简在此”。(注:盛世佐:《仪礼集编》。)如此,文意始得贯通无滞。胡培翚复以此16字为“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之传文,则辞气亦无碍,甚是。此节文字自汉唐以来即已杂乱无次,纠结不清,然经戴震、盛世佐、胡培翚等多方推敲,分之为三,使两段错简各归原位,再无纠葛,堪称理校典范,足启来者。
    清人之《仪礼》校勘,起步之艰辛,非诸经可比,而成就之卓著,亦非诸经能匹,其中颇有发人深思者。鄙见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从社会原因而言,清廷对经学之提倡,使《仪礼》得以恢复其群经之一之地位,故传习者日甚一日。或毕生倾力于此,或此经与群经兼治,至绩溪胡氏,四世专治《仪礼》,古今罕有。汉族志士为捍卫民族文化,藉机推动礼学研究,使《仪礼》之学勃兴。此其一。从《仪礼》研究本身而言,则为视野开阔,宏观与专题并进。有关《仪礼》之研究,几乎无所不及。通考礼书者如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黄以周《礼书通故》;通解《仪礼》经义者如盛世佐《仪礼集编》、焦义恕《仪礼汇说》、蔡德晋《礼经本义》、方苞《仪礼析疑》、王士让《仪礼紃解》等;研究《仪礼》目录者如臧镛堂《仪礼目录》、胡匡衷《仪礼目录校证》;辨别今古文者如胡承珙《仪礼古今文义疏》;研究礼法通例者如凌廷堪《礼经释例》;研究宫室者如洪颐煊《宫室答问》、张惠言《仪礼宫室图》、万斯大《宫室图》、焦循《群经宫室图》等;研究官职者如胡匡衷《仪礼释官》;研究服制者如万斯同《丧服》、程瑶田《丧服文足徵记》、汪士铎《服带考》等;研究声读者如段玉裁《仪礼汉读考》,等等,不能备举。此皆专论《仪礼》者,兼论《仪礼》者如王引之《经义述闻》、于鬯《香草校书》等尚不在内。《仪礼》之文字校勘,有赖于经义之理解,而经义之理解则不离文字之校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至凌廷堪《礼经释例》,将前人研究成果总结提炼,归纳各色仪节,创为通例,尤有助校勘。如此交汇融通,校勘之有飞跃,宜矣。此其二。从相关学科之影响而言,亦不无作用。清代学术以经学为主干,经学之发展,要求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版本学、目录学、金石学、文献学、考据学等学科有相应之发展,而上述各学科在清代均极发达,故又转而促进经学研究之深入。《仪礼》校勘亦颇受益于各相关学科,本文所举之例,多有可印证者。此其三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