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后来随着教会的发展,不能实现所有教众直接参与教会各级选举的愿望,但代表制可以保障教众最大程度和最有效地参与。教区和修道院选出的主教和修道院长是教会大公宗教会议的代表,在大会上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按照基督教的传统,涉及教会全体利益的重大事宜,必须要在大公宗教会议讨论、投票裁决,达成的决议以法令形式颁布,要求教众必须遵守。到了公会议运动时期,大公会议还享有了选举教皇的权利。因主教有义务和责任向所在辖区的教众解释其决策理由,在大公宗教会表决时,主教不能只凭自己好恶,而是要充分考虑所代表教众的意志。该撒利雅的优西比乌就认为自己必须向辖区内的教众解释其在尼西亚大公会议上的行为。在卡尔西顿会议上,埃及的主教们因为惧怕引起辖区内教众的骚乱而拒绝投票(36)。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每个教众都间接参与了整个基督教的决策。 并且,由于选出的主教和修道院长是教会大公宗教会议的代表,教区和修道院选举就包含了选举个体管理者和大公会议代表的双重功能,因此,教会选举还开启了代议制先河。从制约权力的视角考虑,选举个体管理者和选举机构代表有本质的区别。通过选择具有相关素质和能力的某一个体来影响权力,制定的政策会因个体变化而异,难以延续。这是以实行选举个体管理者为主的希腊、罗马古典民主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而通过当选机构来制约权力就迥然不同了,制定的政策不会因个体管理者的变化而异。这是现代社会普遍采用代议制的缘由。 一些学者有贬低教会选举的倾向,认为中世纪教会选举“绝不能被分析为一种用来表达集体意志的程序。它仅仅属于上帝的意志,因为人们认为只有上帝才在真正进行选择”(37)。实则不然,在国家形态上,教皇革命后,以罗马教皇为核心的教会已经“具备了近代国家绝大部分的特征”(38),堪称西方的第一个世俗国家。虽然教会选举以上帝的名义进行,但在实际运作中,无论是选举理论还是选举程序都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剥去宗教的外衣,与世俗选举无异。教会选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先驱性,为世俗选举提供了参照。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教职人员到世俗政府任职和教俗政治生活融合来实现。 在中世纪,教会神职人员垄断了文化知识。世俗政府管理需要的文化人才,只能从这一群体中挑选。为此,神职人员纷纷到世俗政府担任要职,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近代早期。这些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神职人员将教会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运用到世俗政府中。“以至于没有一个统治者可以在没有教会的意见和帮助的情况下运作,这就意味着教会的政治理论和行政技能已经对政府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39)选举自然也在其中。教会选举的提名、投票程序,代表制、多数通过、秘密选举等原则,都被世俗选举所采纳。 教会选举的有效传承,还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了选举理念,促进了西方近代世俗选举的产生。虽然中古教会选举有时会受到一些干扰,在某些时段、某些地区出现过世俗统治者或者教会变相任命主教、修道院长的个案,但在理论上,教会管理者的选任须遵循选举规则。而且,事实上选举是教会管理者产生的最主要渠道。由于普遍信仰基督教,民众耳濡目染地受到教会选举的影响。观念是抽象的、不易把握的,流传需要载体,选举的程序是具体的、看得见的,便于传承。罗马的教皇选举备受西方瞩目,教众可以参与欢呼,表达同意。选举过程本身就是观念传播的播种机,它将选举观念传播到了社会每个角落,影响西方社会的各个阶层。天长日久,选举群体就会切实感受到选举的内涵和功能,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积极融入选举之中。西方近代选举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是民众选举意识常年积累的结果。这其中教会选举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千年选举实践为选举理论和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选举由朦胧的民主意识,过渡到明确的选举观念,最终提炼出代表制、多数同意等指导性很强的选举理论,让选举有“理”可依。理论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规范教众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强大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教会选举制度的演进。主教和教皇选举从直接选举过渡到间接选举,从公开选举过渡到秘密选举,从公开呐喊过渡到秘密投票,整个选举制度经历了由简单、粗糙到详尽和精细的变化。修会的层层选举和修道院长任期规定也使教会选举理论和制度愈加完善。这些理论和制度无不闪烁着宪政的光芒。 ①本文所及基督教是指早期基督教和早期基督教裂变而成的天主教。 ②据笔者所见,国内涉及教会选举的研究成果包括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三章第二节,第178-187页;丛日云《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三章第三节,第225-226页。 ③《使徒传记》第1章第5节中记载,由120名教众共同选举马提亚为替补犹大的使徒。 ④[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刘锋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75页。 ⑤Philip Schaff,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Vol.2,Peabody:Hendrickson Publishers,1996,pp.150-151. ⑥Philip Schaff,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Vol 2,Peabody:Hendrickson Publishers,1996,p.129. ⑦Philip Schaff,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Vol 3,Peabody:Hendrickson Publishers,1996,p.240. ⑧[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9页。 ⑨Paul E.Sigmund,Nicholas of Cusa and Mediveal Political Thought,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p.83. ⑩Walter UIImann,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Harmou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1979,pp.2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