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Robert Dahl,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1,pp.181-182. ②Robert O.Keohane,Ideas Part-way Down,转引自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欧洲》2001年第3期,第10页。 ③参见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4页;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④⑥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林伟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0-101页。 ⑤C.Hughes,International Conciliation,No.194,January 1924,p.3. ⑦H.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London:Collins,1951,p.19. ⑧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⑨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⑩参见马丁·怀特:《权力政治》,宋爱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1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第208页。 (12)Alexander Hamilton,The Federalist,No.Ⅵ,Bantam Classics,1982,p.33. (1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4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14)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2005年,第172页。 (15)Lewis Namier,Conflicts,London:Macmillan,1942,p.14. (16)A.V.Dicey,Law and Public Opinion in England in the 19th Centu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9,p.27. (17)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丁一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8页。 (18)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310页。 (19)参见计秋枫:《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与思想渊源》,《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 (20)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138页。 (21)参见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272-280页。 (22)参见Derek Heater,The Idea of European Unity,Leicester and 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p.11。 (23)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第10页。 (24)参见T.L.Knutsen,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p.135。 (25)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第22页。 (26)计秋枫:《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与思想渊源》,《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 (27)Norman Angell,The Great Illusion:A Study of the Military Power to National Advantage,London:Penguin Books,1939,p.29. (28)参见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22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