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心源(1834~1894),字刚父,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祖籍浙江临安,世居吴兴,归安人氏。陆心源自小资禀奇颖,30岁时,已能通“九经”。咸丰九年(1859),陆心源考中举人,进入政界。他先“遵例以知府分发广东”(注:缪荃孙:《陆公神道碑铭》,见闵尔昌:《清朝碑传全集》第四册《碑传补集》卷18,台北大化书局1984年出版。),又去直东豫交界“剿匪”,之后留在直隶整顿吏治,并荐升为道员。同治四年(1865)起,任广东南韶兵备道,数度与太平军交战。同治六年,调任高廉道,不久“奉旨开缺,送部引见”。后以“丁艰”回原籍湖州。同治十一年,福建总督李鹤年因佐治需人,奏调陆心源赴闽,总办税厘、通商、善后诸局事务,并兼任海防、粮盐事宜,却又与上司署督不合而乞养归里。两年后被人参了一本,说他在任时“盐务加耗”,被削去原职。 陆心源家道殷实,回吴兴月河街故第以后,“循陔之暇,娱意林泉”,在城东莲花庄北辟建小园,以“潜园”为名,盖取“潜”字隐藏、止息之意。又单独出资兴建昇山桥,修复安定、爱山两书院和仁济善堂,兴办义学等等,为家乡的交通、教育、慈善事业做了不少实事。 光绪十九年(1893),陆心源受李鸿章保举,官复原职,并得到光绪帝的召见。次年十一月九日,卒于湖州故里,终年六十一岁。 陆心源的一生,“自修有方,止谤乏术”(注:缪荃孙:《陆公神道碑铭》,见闵尔昌:《清朝碑传全集》第四册《碑传补集》卷18,台北大化书局1984年出版。),以至于仕途几经起伏。幸而他“薄于富贵而厚于书”(注:《皕宋楼藏书志·李宗莲序》,见《皕宋楼藏书志》,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在广阔的学术领域,取得了藏书、校勘、补史、修志等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陆心源平日论学,强调学以致用,“深病世之稗贩语录,掇拾大全者,号为宗朱, 而适以叛朱”(注: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558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下同)。),所以特别推崇顾炎武,并私淑顾氏,还以“仪顾”名其堂,表明他的趣向。陆心源罢官后,专意著述。著有《仪顾堂文集》20卷、《仪顾堂题跋》16卷、《续跋》16卷,都是古书源流、金石考证之书;藏宋刊书至100余种,元刊至400余种,储之皕宋楼,作《皕宋楼藏书志》120卷,《续志》4卷;所得金石碑版9000余通,多为青浦王昶尚书未曾著录的,作《金石粹编续》 200卷;鉴藏书画,作《穰梨馆过眼录》40卷,《续录》16卷;因生平笃嗜唐文,遂于蟫断炱朽中掇拾录存,加之新出土的金石之文,成《唐文拾遗》80卷、《唐文续拾》16卷;在将两宋诗人搜罗备至的厉樊榭(鹗)《宋诗纪事》的基础上,又辑得3000余人,得诗8000首,作《宋诗纪事补遗》100卷;对历书小传,有仕履不详、时代未著的, 别为《小传补正》4卷;其他卷帙繁重、不及编刻的善本书籍, 作《群书校补》100卷以为保存;搜故乡风雅,补志乘阙遗,作《吴兴诗存》40卷、 《吴兴金石记》16卷、《归安县志》52卷;病宋史芜简,考党禁始末,作《宋史翼》40卷,《元祐党人传》10卷;针对嘉定钱大昕的《疑年录》之详于儒林、文苑及书画之士,而成校正钱澥乡《疑年录》4卷,并增加名臣、大儒、气节、文章之士,作《三续疑年录》10卷;储藏三代、秦、汉钟鼎彝器百余种,晋唐古镜60余种,辑古今言金石者300余人,以补李学博富孙之缺,作《金石学录补》4卷,等等,共940余卷,合署为《潜园总集》。 一、痴心藏书,编纂《藏书志》 陆心源自幼喜书,志欲尽读天下书;更好聚书,偶见异书,倾囊必购。虽然从25岁起便从政从戎,羽书旁午,难有闲暇,但他对书的痴迷却丝毫未变,即使“丁艰”回乡时,归装中也有书百椟。有人笑他迂腐,他却夙好在此,“远钞近访,维日”(注:《皕宋楼藏书志·李宗莲序》,见《皕宋楼藏书志》,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及至自闽罢归后,求书之志更勤。 当太平军直指江浙之际,故家藏书纷纷出售。这给酷嗜异书的陆心源提供了极好的收藏机会,购得了为数不少的珍贵宋元版书。清代藏书家极重宋元旧版,乾隆年间吴县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荛圃)曾收藏宋刻百余种,名重天下,以“百宋一廛”藏书室名世。及至清末,宋刻本更成稀世之珍。而陆心源于战火中苦心搜集,10余年间藏书总数在15万卷以上。加之旧日所集,其藏书“素缥缃帙,部居类汇,遂为江南之望”(注:顾志兴:《浙江藏书家藏书楼》第234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