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读书仕进是提升明清家族社会地位的基本途径(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徽史学》 王日根 参加讨论

然虽为知府,却是穷乡僻壤,以往治者也莫之奈何。“粤西去京师万里,太平去粤西又二千余里,土瘠俗悍,视蜀为甚。守者非宽其文法,则忿嫉而激之乱,或奉簿书文具周旋,即自谓称塞。至学校诸务邈不相关,其于子惠元元,惇风厚俗者,安在哉。”(65)或许正是这种难于治理的地方,方能展现为官者的才能,而这个展现的空间相对治理良好的地区亦为大,稍有作为即能见到成效。王命爵到任后,以“文翁治蜀”(66)自比,从教化入手,捐金饬材,学宫得以一新。“复进诸生解讲经义,品□程课,郡民间子弟端慧者,于社学絃诵之声,彻郡城内外,居然文翁治蜀之遗也。郡属半土夷,桀骜不奉约束,闻公之风,相率诣庭下,叩首伏罪。至于表率属烛奸剔蠹,兼弱举废,出无稽程,入无沉案,二百余年以来之弊规病民者,一朝悉更之。未三月,吏治民安,士颂于庠,农歌于野,商讴于市,嘻嘻咸得其所而不知其谁之为者。”(67)在太平府,王命爵又得到了民众的爱戴,在他进京入觐述职之时,“诸父老攀卧辙,举手加额,皆曰:‘天子万岁,太守千秋。’恋恋不舍者出一口。”(68)任满考核合格,王命爵再次得到晋级,朝廷授之以“中宪大夫”。“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思阜安元元慎简,良二千石与失治理,责成既重,褒赐宜优。尔广西太平府知府王命爵,端方器,识敏达,才猷剔,历有年擢典名郡,政平讼理,克持廉洁之操,吏畏民怀,茂著循良之誉。兹以秩满授尔阶中宪大夫,赐之诰命,史□□□□,居官如家,视民如子,朕甚慕之。□□斯道尔,尚益勉罔俾龚黄专美于古,朕且显陟焉,钦哉。”(69)
    太平知府后,王命爵终于上任去了富庶之地江浙,为两浙盐运使。以母丧丁忧,而后又为河东盐运使,达到他一生仕途的最高点。谱中关于这两个阶段的记载很少,无从考查。
    王命爵之前的祖父辈们在仕途上似乎并未有很大成就,这从屈指可数的记载文字即可体现出来。然自第四世肇启的书香,数代传递下来,或许对王命爵产生过影响。王命爵通过朝廷的科举阶梯,跨进了仕途的门槛。出身寒微,所中功名也较普通,而他却从普通教谕走到了七品知县再走到了三品盐运使(70),一路顺风顺水。而其能成功的原因,表面看来政绩斐然,符合朝廷官员晋升标准,得到了朝廷的表彰嘉奖。追其实质,则是其作为符合了社会发展所需。“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是由考满和考察两大系统组成的,并且与监察制度极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严格和繁杂的程度在两千余年的官僚制度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71)就考满一项,“明代为了鼓励官员忠于职守,勤于王事,除给予考满无过官员以升职增俸的实际利益外,还给予一定的荣誉性待遇--如‘一品、二品官考满赐羊酒钞锭’,并规定了适用于全体官员的封赠和诰敕制度。”(72)朝廷较为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保证了官员考核晋升降黜的有序进行。在朝廷的考核标准中,有着引导官员取得社会服务实效的成分。“朱元璋一直把地方官员考核作为重点,当时不论是官员考满还是入京朝觐,朱元璋都要求他们预先攒造事迹功业文册、纪功文簿一类的文件,亲自携带赴京,以凭考核。……考核的内容是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基础的,随着主要问题的转移而变化。”(73)朝廷官员考核机制的务实导向性,在一定意义上顺应了社会发展所需。一方面它对为官者形成利益诱惑,促进其努力工作,为朝廷服务,有利于朝廷假他们之手,保证社会稳定,同时以严厉的惩罚制度对官员恶念恶行进行监督,尽可能地让社会不稳定因素胎死腹中,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会民众生存发展根本利益的需要,从而得到了拥护。传统社会里,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恐怕最忌讳的就是社会动乱,那将使一般民众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即使统治者对民众进行无偿的财力、人力压榨,只要还未能危及民众生存,大多数还是默默接受的,并无无故造反的人们。也正因为社会对安定的需求、奢侈一点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需要一批人来为社会服务,维持社会稳定,协助解决社会矛盾。约束这一群为社会服务的人,也需要一套机制,朝廷的官员考核机制,在这里与社会达成了契合。为官任上,王命爵的行为契合了这一官员考核机制,其实也即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他所获得的个人发展和家族显耀,是朝廷给予的,却也是社会给予的;他一生为朝廷效犬马之劳,却也是为社会效犬马之劳;他成就了朝廷在民众中的形象,得到了社会的拥护,也从朝廷与社会的肯定中得到了自身发展,个人、家族与社会在这里实现了双赢。
    注释:
    ①③(德)马克斯·韦伯著,张登泰、张恩富编译:《儒教与道教》,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89、197页。
    ②(清)张延玉:《明史》卷69《选举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张仲礼著,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中国绅士>续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⑤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⑥陈支平:《台湾文献汇刊》第3辑第1册《鳌江范氏家谱·引言》,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