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大荒的开发与建设(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龙江党史》 宗述 参加讨论

二、发展阶段(1956~1966年)
    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全国掀起了经济建设新高潮。这期间,黑龙江垦区也进入了一个发展阶段。
    1954年10月,王震派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率铁道兵首批复转官兵800余人,公安管教干部280人和参加铁路建设的劳改犯人4794人,向虎林徒步进发。1955年元旦,余友清在虑林县西岗宣布成立八五○农场,当年开荒14.4万亩,实现口粮自给,盈利5万元。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不久,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此后,铁道兵各部的复转官兵1.7万余人,陆续从鹰厦线、黎湛线工地开赴北大荒筹建军垦农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达山南北的广袤原野上崛起了一批新型军垦农场。
    1956年6月,王震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大会”。6月25日,王震在铁道兵农垦局场长会议上提出了建场方针和要求。他说:“在荒原布点建场,领导要和专门人才一起踏查勘测。要实行全面规划,分区布点,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搞水利,由由到大、由少到多的建场方针和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
    1958年2月,中央军委提出把退出现役人员转到农场参加生产建设的意见。1958年3月20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1958年4月10日农垦部下发文件指出:“国务院决定从本年度退役军官中转到国营农场排连干部6万人(其中营以上约占2%),班以下工农骨干和青年学生两万人;七个预备师,四个预备医院,两个兽医院,一个汽车修配厂,直属第一速成中学参加生产建设,这是发展国营农场的一支生力军。”1958年3月至5月,人民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从全国各地向北大荒进发,实际到达8.15万人。连同随军家属,非军籍的工薪人员、部分青年学生部队下放的“右派”,共10万人。他们政治素质较好,其中排以上军官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共产党员近3万,共青团员2万余人。
    转业官兵从四面八方涌向密山县城,从密山到各开荒点无铁路,他们踏着初融的冰雪,一脚水一脚泥前进,途中露宿荒原,到了目的地仍然是荆棘丛生、茅草凄凄,既无房舍,又无人烟。转业官兵们用草和树枝搭起“马架子”作宿舍,地上铺起树枝和茅草作床。几十个人挤在一个马架里,夜晚很冷,只好戴着帽子睡觉。春天冰雪融化后,转业官兵们用铁锹和镐头翻地,用木棍戳眼播种。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道德风范和最高境界。当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奉献出一切,直至生命。据记载,北大荒开发建设50多年来,仅复转官兵就有3000多人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而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子女,秉承前辈遗志,仍然为北大荒的事业奉献着力量,实践了他们“献出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誓言。
    转业官兵们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的来自领导机关或军事院校,很多是清华、复旦大学的毕业生,有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医生、记者等。大家都为开发建设北大荒,抹一身油、滚一身泥而自豪。他们在战争年代里奋力拼搏,而在蚊虻成群、虎狼出没的北大荒,他们仍然是战天斗地的勇士。
    与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同时,1958年3月18日,在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的国家直属机关的1500名“右派分子”也来到北大荒。后来,党组织为这些同志落实了政策,得到合理安置。他们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也包括一批劳改农场。自1950年8月,松江省公安厅在汤原县梧桐河建立第一个劳改农场起,到60年代初,先后接收大批犯人,建起密山农场、青山农场、兴凯湖农场、音河农场、尾山农场、长水河农场等38个劳改农场。北大荒人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劳改犯人,并用党的政策对他们实行劳动改造,使他们自食其力,重新做人。
    黑龙江垦区的建设是在一无经验、二无设备、三无资金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广大复转官兵坚持“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不等不靠,对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增加耕地面积,安置大批复转官兵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受大跃进形势的影响,虽出现了一些盲目性,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但后来,在“调整”中对此进行了纠正。对一些盲目新建和扩建的农场,重新进行勘测设计,作出规则,并撤一些生产队,经过调整,广大转业官兵焕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终于在广阔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南北进行了大规模地开荒布点,建成了东西两大国营农场群。
    为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62年11月18日决定,将合江农垦局和牡丹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局址设在佳木斯市。1963年1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总局下设萝北、虎林(后改饶河、密山)两个分局。
    由于天灾人祸,国营农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生产和建设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使农场的发展建设迈上健康的轨道,1963年2月11日,谭震林副总理提出了《关于整顿北大荒国营农场问题的建议》。根据这个建议对国营农场进行了全面整顿,把生产队建设作为基础,做好生产队的规划,定耕地、定人员、定装备。同年10月23日到30日,谭震林副总理在哈尔滨召集有关人员座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七年规划(1963~1970年),最后形成《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发展规则座谈纪要》。《纪要》指出:黑龙江省是实现机械化的理想地区,今后在条件好的生产队,可以优先实行机械化,黑龙江垦区应该建成国家重点商品粮食基地,是全国国营农场工作的重点。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有关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豆产量,保证商品粮食供应等指标。为实现这些指标,迫切需要兴修水利和加强基本建设投资。为此,国务院特批,把黑龙江垦区的历史亏损、拖欠作一次性核销,周总理批示“下不为例”。同时还报废核销了一批陈旧落后的机械、汽车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黑龙江垦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困难和挫折教育了北大荒人,使他们在以后的发展中迈出了更快步伐。自1962年末至1967年,全垦区实现了重点机械化,拖拉机增加了87%,联合收获机增加了140%,汽车增加了107%。在这个时期,耕地面积相对稳定,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创造了条件。5年累计上交商品粮325万吨,商品率达60%,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国营农场在调整、巩固的基础上,做到了充实和提高。
    这个时期,国营农场的建设尽管出现了一些干扰和失误,但是黑龙江垦区仍有很大的发展,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到1968年末,全垦区国营农场由1954年63个增加到124个(不含劳改、县营和部队农场),生产队2157个,耕地1911万亩(当年播种1558.4万亩)粮豆总产40万吨,实现盈利3742.7万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