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大荒的开发与建设(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龙江党史》 宗述 参加讨论

四、改革开放阶段(自1979年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垦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迈进了发展的新时期。农场总局党委认真总结垦区4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清理长期存在的“左”的影响,落实了各项政策,贯彻了党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发展科研事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发展第三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经营的局面,经济全面迅速发展,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1.调整结构,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1977年12月12日到1978年1月25日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确定,要把黑龙江垦区建成全国商品粮基地、工业原料基地、农牧土特产品出口基地和城市副食品供应基地。
    黑龙江垦区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逐步向农工商联合企业经营体制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办好大农业。根据资源优势,在稳定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充分利用林地、水面、草原,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第二是发展工业。把局、场、队、户四级工业作为发展黑龙江垦区经济主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把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建材工业作为三大支柱。第三是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重点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把劳动力的流向引导到第三产业上,并在政策上给以优惠,经济上给以扶持,使垦区经济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向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转变;向以经营农业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使国营农场经济逐步成为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的市场经济。
    2.建立农业现代化的窗口。打开垦门,立足自力更生,坚持对外开放,北大荒人把目光投向世界。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将黑龙江垦区由机械化逐步推向现代化,这是北大荒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目标。
    1977年,为加快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垦区决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国外引进部分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进行试点。试点选定经营基础较好的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二队耕地面积由14730亩扩大为18540亩,职工人数由326人减少为55人(后又减为39人,其中农业工人20名)。二队成为垦区农业现代化的窗口。
    1980年,垦区与日本日绵实业株式会社签约在三江荒原开发30万亩荒地,用日方投资建场,以开垦地生产的大豆偿还投资的补偿贸易项目。
    1980年3月,洪河农场开始组建,当年从日美引进价值1126.4万美元的先进机械设备,同时培训干部和技术骨干力量,选定场址,着手土建工程。至1985年开垦耕地40.2万亩,生产粮豆7.6万吨。
    1981年初,用世界银行贷款开荒300万亩。300万亩的开荒大都在低洼易涝地区。事前经过详细的考察和评估,认真贯彻“一水、二路、三开荒”的建场进程。项目建成后,二九一、庆丰、八五六、八五四、八五八等农场收益显著,从根本上改变了农场面貌。据统计,自1986年至1989年粮豆利润总额2436万元。用国际银行贷款筹建的二道河、鸭绿河两个新场,经营模式基本与洪河农场相同,但经营效益好于洪河农场。
    3.实行承包责任制,兴办家庭农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在改革大潮中,黑龙江垦区实行承包责任制,推广家庭农场,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体制。完善水利、交通等基本建设项目,发展多种经营,实行农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加快了垦区的经济发展。
    1979年2月,国家农垦总局提出要把基本工资加奖励作为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在国营农场中推广。根据要求,农场总局所属农、牧场以生产队为单位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后又推广友谊农场、八五二农场和九三管理局等单位的经验,把基本工资加奖励改为“包、定、奖(赔)”责任制。要求各场实行“以队为单位,整体承包,统一核算,利润分成,亏损受罚的生产责任制”。生产队对职工按不同行业分别实行专业承包,联产(按各行业的产量、利润或工作量)计奖(赔)的浮动工资制。
    1982年2月24日,国家农垦总局发出《关于国营农场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原则规定》。根据《规定》要求,国营农场继续发展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机农联合承包,部分实行机务单独承包或车组承包。据1983年统计,黑龙江垦区参加承包的职工已达58.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5%。据实行大包干的15个农场调查,1982年亏损2000万元,1983年盈利1000万元;据实行产量工资的14个农场调查,1982年亏损500万元,1983年盈利2500万元。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全垦区分离出劳动力6万多人,为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
    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是:土地承包到户;农机具转让给职工经营;实行“大包干”的分配方法。农场对家庭农场实行“固定上交,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办法。至此,黑龙江垦区的改革才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至年底,职工兴办各类家庭农场总数达10.7万个,其中种植业10.2万个,承包耕地1969.4万亩,占当年垦区总耕地面积的78.9%,参加家庭农场的职工21.5万人,占农业职工总数的61.8%。
    进入90年代后,有的农场试行了“股份制”经营。以生产队为试验单位,职工以占有的机具和劳力议价入股,生产队以土地、库房、晒场等固定资产折价入股。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国营农场中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于坚持科技兴农的方针,尤其是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了粮豆生产的稳产高产。据统计,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间,粮豆平均亩产均在125公斤以上。1990年粮豆平均亩产达187.5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1991年,粮豆平均亩产仍达148.4公斤。科技为黑龙江垦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垦区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在经营方面有了显著的成效,即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艺技术的步伐,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垦区特别重视农田水利建设。80年代初,黑龙江省在佳木斯设三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规划治理三江平原的水利设施,国营农场总局承担了治理三江平原的主要任务。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更大贡献。1979年至1987年,是黑龙江垦区历史上一个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好,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垦区结束了单一经营发展的历史,开始走上全面深入地推行改革,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
    在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济体制后,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由于投入的增加,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装备,科技事业得到发展,为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自1979年至1987年,国家累计投资35.4亿元,自筹资金15.5亿元,主要用于更新机械装备、加强水利建设和完善科研机构。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工业总产值13.5亿元),使垦区的经济实力得到加强。实行财务包干制以后,落实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增进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活力,从根本上破除了“大锅饭”的弊端。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从国营企业中改变为合同制工人16万人;广开生产门路,安置待业青年2.5万人;增设集体所有制企业700多家;发展个体经济,吸引劳动力4.5万人。从而,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根本变化。家庭农场逐步由“两借”(生产、生活资金由国家垫支)变为“两自”(生产、生活费用完全由经营者自理),使个人所有制的比重大幅度增加。
    “七五”与“六五”相比,农垦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1.7%(农业年递增11%,工业年递增13.2%)。“七五”期间累计生产粮豆167.19亿公斤,较“六五”期间累计生产粮豆126.86亿公斤增长31.2%;平均亩产“七五”为140公斤,比“六五”的98公斤增长42.9%。累计上交税金“七五”为76531万元,“六五”为46294万元,增长36.5%;人均纯收入1990年达到1050元,1981年为453元,增长了1.3倍。1990年是个丰收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71.6亿元,其中农业为44.9亿元,工业为26.7亿元;粮豆生产总计46.02亿公斤,平均亩产184公斤。
    1991年黑龙江垦区遭受了特大洪劳灾害。受灾程度之重,经济损失之大,是垦区自开发以来乃至近百年来所罕见的。据统计,全垦区受灾面积1558.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2%,其中绝产面积近一半。冲毁房屋9678间。总经济损失17.1亿元。农场总局党委率领全垦区10余万名党员和155万名职工群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上奋力拼搏一个多月。使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夺得了1991年粮豆总产36.6亿公斤的好收成。
    1995年,垦区在深化改革中,围绕“10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两牛一猪”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加大农林牧渔业投资,夯实农业基础,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整个农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总产102.9亿斤,登上百亿大关新台阶。
    1995年12月,农场总局党委在党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垦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并充分体现在会议讨论通过的“九五”计划的奋斗目标:争取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0亿元;粮豆总产100亿公斤;牛出栏50万头;实现利税50亿元。到2010年的远景规划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76亿元;粮豆总产133.5亿公斤;肥猪出栏200万头,实现人均收入3000元,在小康水平上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垦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改革规范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了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为“第二个飞跃”创造了条件。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转机建制有新进展。1996年垦区获得粮豆总产71.6亿公斤的大丰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